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9章 重拾信心
    被学校开除以后,大伯费七巴力的求爷爷告奶奶的,最终帮我在镇上的中学弄了个借读生,此时离中考就只剩一个礼拜。

    那段时间白天晚上都在啃书,基本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的中考并没有失利,我以只比普通高中录取分数多3分的成绩被县城一中录取,其实一直也很感谢大伯,如果没有他,我肯定早就去混社会了,高中三年一刻不敢怠慢,最难忘的就是放假去外婆家,听外婆讲故事,她讲的事情我特别感兴趣,外婆年轻的时侯,那时侯盛行走西口。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以前走西口是经商让生意,外公那辈的走西口确是为了谋生。走西口又叫走口外、跑口外或走场子。它是长城以内的晋西北、雁北和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到长城以外的西部地区谋生的社会活动。走西口的人中大部分是山西青年农民。走西口的山西人或进入河套地区,或进入蒙古,或沿丝绸古道向西,走向了一条充记了艰辛、迷茫、苦难和辛酸的求生路、求富路。历史上,山西人“走西口”多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形成两条主要路线: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路向东,过大通,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一般指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今呼和浩特旧城)与绥远(中华民国时的绥远省,省政府所在地位于今巴彦淖尔杭锦后旗陕坝镇)、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这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通道,也属于今天一些学者所说的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另外,神木人的走西口有一条线路是这样的:由陈家沟岔、孙家岔、大柳塔、阿腾席连、东胜、达拉特(过黄河)、包头,再由包头进入五原、临河、杭锦后旗。所以神木人走西口叫“走后套”。而榆林人走西口也有一条是通往后套的:由榆林北上到乌审旗、鄂托克,由乌海市(过黄河)至杭锦后旗。走西口”极大地加强了口外边地与内地的联系。以山西为例,清代以来有一句谚语说:“雁门关上雁难飞,归化圆宝如山堆。山西亢旱没啥事,归化一荒嘴揪起。”所谓嘴揪起,也就是饿肚子的模样。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为山西冲要三关之冠。归化亦即现在的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此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归化为商贾辐辏之地,对于山西经济的影响极大。山西的一些地方,即使本省发生大旱,对于当地社会并无太大的影响,但如果归化一带发生灾荒,那这些地方的民众就只能忍饥挨饿了——这当然反映出山西的一些地方对于口外经济有着极大的依存度。

    当时,走西口”还加强了蒙汉人民的相互交流。譬如,蛮汉调(又称蒙汉调或漫瀚调),就是蒙汉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中,逐渐融合了信天游、山歌、蒙古歌曲的艺术风格,相互交流而催生的一种新民歌。而广泛流传于晋北、陕北、河北以及内蒙古西部的地方小戏“二人台”,更是内地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产物。西口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因为汉族亦在西口地域吸收了蒙古民族文化的精华,互相渗透,形成了西口文化独特内涵,蒙汉语合璧,蒙汉饮食合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匪夷所思的人生简介 >我匪夷所思的人生目录 > 第9章 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