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1) 渐与顿
不同的两支,南顿北渐,泾渭分明。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简捷明快,因为客观事物是一,或说诸多部分纠缠在一起,难得一刀两断。理由,深远的,留到下面说;这里先说说表面现象。
《六祖坛经》是慧能的弟子所作或所记而加以修润,南宗的气味浓了,有《顿渐》篇,当然要宣扬顿悟的优点。可是其中说: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师(慧能)曰:“汝师(指神秀)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
这看法的逻辑推论是:一,顿渐是由学人得道的迟疾说的,不是法门有什么区别。二,迟疾是相对的,两端像是有明显的区别(如一日与一年);但两端可以移动而接近(如一月与半年),过于接近,一刀砍成两截就有困难。三最为严重,佛家四弘誓愿的第一种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又说众生都有佛性,可是顿教只能“接最上乘人”,“劝大根智人”,其结果自然是只有极少数能得度,众生中的绝大部分,如果也想得度,就只能走渐修的一条路。
其次,即使真有一霎间的顿悟,悟之前也必须有渐。道理很明显,悟要改造思想,用佛家的话说,要破除知见证实相,扫除染污显清净。就说是最上乘人或大根智人吧,能够自然而然地看到,挂炉烤鸭是因缘和合而成,并不真实,烫发高跟是不净,并不可爱吗?大改造思想要下大(准备)功夫,至少要把四圣谛法之类牢记在心,而且要坚信。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就是说,必须渐,顿办不到。
南宗的禅林生活,只是根据修润后的史料,也处处可以说明这种情况。举著名的三代大师为例。一是南岳怀让,《五灯会元》记载:
垂拱三年方十五岁,辞亲,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通天二年,受戒后习毗尼藏。一日自叹曰: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时同学坦然知师志气高迈,劝师谒嵩山安和尚。安启发之,乃直指诣曹溪参六祖。……师执侍左右一十五年。
由武后垂拱到万岁通天约十年,以后还从慧安(弘忍的弟子)学,就算是见到六祖就顿悟吧,准备的时间也够长了。二是怀让的高足马祖道一,《五灯会元》记载:
本邑罗汉寺出家。……幼岁依资州唐和尚(处寂)落发,受具于渝州圆律师。(道一传)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磨作甚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邪?”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一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怀让传)
这是谶语“踏杀天下人”的“马驹”,学业也是渐而有成,其他不入经传的人物就更不用说了。三是马祖的高足南泉普愿,《五灯会元》记载:
幼慕空宗。唐至德二年依大隗山大慧禅师受业。诣嵩岳受具足戒。初习相部旧章,究毗尼篇聚。次游诸讲肆,历听《楞伽》《华严》,入中百门观,精练玄义。后扣大寂之室,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
即使“顿然忘筌”的说法是真的,忘筌之前的功夫,至于“精练玄义”,用力也够多了。总之,学而有成,都是先渐后顿。或者引六祖答神会的话,是“听法顿中渐”,“修行顿中渐”。(《五灯会元》的神会传)
再其次,刚说过的情况是先渐后顿,显然是一切学人必走的一条路。还有先顿后渐的情况,我的想法,普遍性也不见得小多少。原因是:一,假定真有所谓顿,或由于见桃花,或由于听驴叫,忽然像是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