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1) 渐与顿
大悟,就真能一切疑团都扫光了吗?只是就知识说也是不可能的。二,何况还有爱恶的感情?引用胡博士一句杀风景的名言,是“知难,行亦不易”,为了贯彻到生活中,不得不继续修习,求巩固,这说冠冕一些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泄气一些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禅门的大师也有强调这方面的用功的,如《五灯会元》记沩仰宗的创始人沩山灵祐的话:
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
荐福弘辩的话:
帝(唐宣宗)曰:“何为顿见?何为渐修?”对曰:
“顿明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染习,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
佛家以逆为顺,经过苦修,偶尔灵机一动,觉得逆确是顺;可是俗世的“顺”力量很大,要避免被拉回去的危险,就一分一秒不能放松。就是说,即使已经灵机一动(顿),还不得不继续修持(渐)。总之,顿渐的关系错综复杂,照南宗的设想,泾渭分明是很难的。
7.3.1所谓顿
顿有不同的意义。先小乘,后大乘,像是登梯子一步一步上房,是渐;一入门就大乘,像是一跃就上房,是顿。这是偏于由阶段着眼,不是偏于由时间着眼,因为阶段少,时间未必能省多少。通常说顿,是指时间短的顿。这也是古已有之。小乘修道有成,有“声闻”(因闻佛说四圣谛法而悟)、“缘觉”两条路。缘觉的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因观十二因缘之理而得悟;另一种是在无佛之世,仗自己的慧根,因观飞花落叶之外缘而得悟。这后一种应该算作顿。可是这样的顿,似乎仅见于解说而未付诸实行。在中土,早期有南朝竺道生的顿,可惜他的《顿悟成佛义》没有传下来。据其他论述所引,他主张大顿悟(支遁为小顿悟),理由是真理湛然常照,不可分,以极慧悟入真理,自亦不容有阶级。但极慧必须已经修养到佛地(十地的最后一级),具有菩萨的金刚心之后才有,可见顿只是就理说应该如此,不是就行说如何容易。到南宗,也讲理(认识本心、明自性之类),却更强调行方面的一蹴而成。看下面的种种。
(一)应该由六祖慧能之后说起,因为之前是楞伽师,顿的表现靠不住。《六祖坛经》的《机缘》篇和《顿渐》篇提到不少弟子的顿悟。法海是:
师(慧能,下同)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法海言下大悟。
法达是:
师曰:“……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
智通是: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
……”通顿悟性智。
志道是:
师曰:“……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反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志道闻偈大悟。
智隍是: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