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坤宁序曲(一)
我当差的宫殿是坤宁宫,后宫三大殿之一,靠近皇帝所居住的乾清宫。
在天下女子心中,成为皇帝的妃嫔,迈入这气派富贵的皇家禁地,便意味着锦衣玉食的优渥生活。若是能够得到皇帝垂怜,与世间最为尊贵的男子两情相悦,那便是女子最幸福的归宿。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若是机缘巧合之下,能够成为杨贵妃一般的人物,日夜陪伴在玄宗,成就“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一段佳话,名留青史,为整个家族光耀门楣。然而,本朝的妃嫔们在皇帝驾崩后面临着一件极为残酷的事情——殉葬。自太祖皇帝以来,历朝历代殉葬嫔妃数十人,她们或是伴君多年,或是风华正茂,成为了权力斗争和皇家威严的牺牲品。先帝在位十年,正值盛年却猝然离世,十名妃嫔追随侍奉先帝。先帝的妃嫔中,仅有太后、贤妃吴氏和慈静法师胡氏三人得以存活。
先帝入葬后,贤妃搬离紫禁城,搬入郕王府,与亲生儿子皇次子郕王朱祁钰共通居住。如今,后宫之中以太皇太后为首尊,太后其次。新帝登基后,尊前朝张太后为张太皇太后,仍居住在太后所住的仁寿宫中。为了便于照顾年幼的皇帝,孙太后迁移至离皇帝更近的谨身殿中居住。先皇后胡善祥自废后以来,潜心修道,法号“慈静法师”,居住在长乐宫。
坤宁中有十数名宫人,包括贴身婢女太监、洒扫宫人和小厨房的宫人,都是专门侍奉太后的。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我只是一个最普通低微的打杂宫女,卑微得如通一只蚂蚁。我虽然在清宁宫当差,但整日围着灶台和碗筷转悠,与这座高大气派的宫殿并无太多瓜葛。闲暇时侯,我经常望着清宁宫发呆,托着腮看着正殿宽厚威严的背影。阳光洒在金黄色的琉璃瓦上,朱红色的高墙撑起高大飞扬的双重屋檐,屋檐下是明亮艳丽的斗拱和彩绘,大殿的每一寸都是完美无瑕的,彰显着皇家的富贵和威严。
紫禁城中,宫规森严,时时刻刻都得留意规矩,人人都要小心的守着规矩。宫人们是不准私下议论主子的,轻则罚俸责打,重则被拖入暴室中让苦役。我入宫不久,只是零星地从宫人们的口中听说了太后年轻时侯的往事。不过,这些事并不是什么深宫秘闻,而是些再寻常不过的、天下人皆知的事情。我虽然从未见过太后,但入宫以来听着她的故事,心中朦胧地形成了一个模糊的高贵女性形象。
本朝太后姓孙,本名孙静姝,与先帝少年相识,两人是青梅竹马的深厚情谊。先帝被册立为皇太孙,太后是先帝的侧妃,正妻是成祖皇帝亲选的胡氏女,名胡善祥。成祖驾崩后,仁宗继位,立长子朱瞻基为太子,胡氏为太子妃。仁宗身L欠安,整日病痛缠身,无精打采,十个月后便撒手人寰。太子朱瞻基继位,立嫡妻太子妃胡善祥为皇后,侧妃孙氏为贵妃,尊张氏为太后。虽然孙贵妃在名分上略逊一筹,但是无论在东宫还是紫禁城中,孙贵妃独都是最受宠爱的那一位,风头胜于原配正妻。先帝与贵妃形影不离,成双成对,令天下女子羡慕不已。
胡皇后虽贵为皇后,但与先帝之间礼节有余,恩爱全无。胡氏自知不得夫君宠爱,行事低调谦和,从不以皇后的权势苛责后宫妃嫔,后宫事务都与孙贵妃共通商议。胡皇后行事谨慎,贤德惠下,既有母仪天下的典范,又得前朝后宫的认可和夸赞。
宣宗的私心是偏爱贵妃,再加上中宫无子,几次动了中宫易主的念头,却碍于朝臣和太后阻碍,一直未能如愿。后来,天遂人愿,孙贵妃为先帝诞育了皇长子,也就是当今圣上朱祁镇。先帝年过三十才有第一位皇子,且为最爱的孙贵妃所生,自然十分欢喜。为了表彰贵妃诞育长子之功,下旨废胡皇后,册立贵妃孙氏为皇后,册立皇长子朱祁镇为太子。自此,后宫易主,贵妃孙氏入主中宫,坐上了皇后的宝座。
宣德十年,皇帝驾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