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2章 驭下之策
    呈上的奏疏共有两份,一份来自关中,一份源自江南。

    朱元璋翻开奏疏展示给朱怀看。

    继而嘿嘿一笑:“我替皇上先行筛选奏疏。”

    “你看这两份地方送来的奏疏,有何看法?”

    朱怀紧锁眉头,专注,久久未语。

    朱元璋则在一旁悠然自得地品茗,耐心等待。

    这是朱怀首次直面国家要务,他格外珍视这次难得的机会,深知这对于他的未来具有重大意义。

    他十分慎重,毕竟他无法像朱元璋那样驾轻就熟、从容应对。

    朱怀沉思良久,才谨慎地提出了意见。

    “首先需查明国库现存银两数目。”

    朱怀发话。

    朱元璋手中的茶杯微微一顿,而后笑容满面地道:“对对!”

    眼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赞赏之意。

    他自己都未曾意识到这个问题,身为皇帝,他本该掌握这些前提信息,唯有如此,才能批阅奏疏。

    然而这个孩子不同,他对明朝内政并不了解。

    他不是一个盲目冲动的少年,更非一个仅凭小聪明卖弄的愣头青!

    朱元璋内心做出了评判!

    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有敢于提出疑问的勇气,不被他人左右,不因急于表现或争强好胜而随意发表见解。

    朱元璋暗忖,这小子年纪虽轻,却表现得沉稳老练,这第一句话就让他不禁点头赞许。

    朱元璋说:“那就假设国库现银有二十万两。”

    朱怀眉头皱得更深:“这么少吗?”

    朱元璋平静地点点头:“是的。”

    国库匮乏,举步维艰,他想借此观察自己这位孙子究竟是勇克难关,还是逃避抱怨。

    庆幸的是,朱怀并未在银两问题上纠缠太久。

    他分析道:“关中地区遭受旱灾,急需五万石粮食,关乎数百万人生死,若处置不当,恐引发民变。”

    朱元璋默默倾听,静待下文。

    “尽管秋粮即将收获,数量虽少,却足以让百姓免于饥饿。”

    朱怀深吸一口气,接着说:“可以调拨粮食,但不必全额供给,可将所需粮食减半,只要给百姓留下生存的希望,待到秋粮收获,便能稳定关中局势。”

    悠闲躺在摇椅上的朱元璋心中暗喜,心想:这小子果然有些真材实料,是我低估你了。

    他没有立刻反驳朱怀,而是鼓励他继续陈述观点。

    朱怀接着讲道:“关于新安江清淤一事,应当暂缓办理!倘若江浙河道阻塞,农田得不到灌溉,将直接影响到日后的民生存亡。”

    朱元璋盯着他问道:“那就是需要拨款喽?”

    朱怀摇了摇头:“不一定非要动用国库。”

    朱元璋惊讶地看着他:“不用拨款?”

    朱怀解释:“可令当地官员组织动员百姓,让百姓主动参与清淤工作。”

    朱元璋笑了笑:“民心哪有那么容易调动,如果人人皆有这般觉悟,朝廷也就无需治理百姓了。”

    朱怀点头:“您先听我把话说完。”

    “不让他们的付出落空,却也无需直接赏赐银两。”

    这句话成功挑起了朱元璋的好奇心,“哦?”

    朱怀提议道:“首先,朝廷可以设立石碑与牌坊,将参与治河的所有百姓姓名镌刻其上。”

    朱元璋赞同地点点头:“此举既能笼络民心,赋予他们荣耀,既然你提到了第一条措施,那必然还有第二条吧?”

    朱怀接着建议:“新安江临近海域,朝廷虽严令禁止百姓下海捕鱼,却可暂时开放近海区域,允许百姓捕捞。”

    朱元璋眼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明:不装了,我祖父是朱元璋简介 >大明:不装了,我祖父是朱元璋目录 > 第32章 驭下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