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7章 把奏疏给我的孙子
    雨势愈演愈烈,似乎并无停歇之意,朱元璋满腹忧虑地仰望苍穹。

    朱怀深知朱元璋忧虑何事,连日的大雨无疑会影响淮河水位,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又将是一笔巨大的财政负担。

    大明王朝缺银,年年岁岁总有灾祸频发,每逢灾情,朝廷便会减免赋税。

    然而,朝廷税收主要来源于农业税,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地方豪绅偷漏税款,实际上朝廷能征收上来的银两屈指可数。

    朱元璋曾告诉朱怀,就算朝廷账面上尚有二十万两白银,但实际上可供国库支配的银两,远低于这个数目。

    “祖父不必过于忧虑,天灾并非人力所能左右。”

    朱怀安慰道。

    朱元璋瞥了朱怀一眼,笑道:“你这小子,我刚抬头,你就知道我在想什么?”

    朱怀随口接话:“这就是所谓的心有灵犀吗?”

    朱元璋摆摆手,示意他别乱扯。

    这时,蒋瓛如幽灵般出现在朱元璋面前,手中捧着一堆奏疏。

    朱元璋对他挥了挥手:“把奏疏给我的孙子。”

    随后又对朱怀说:“孩子,把这些奏疏拿到书房去,咱们祖孙俩仔细研究一下!”

    “好的!”

    朱怀心中颇为激动,这可是他首次接触到明朝的奏疏,说是不激动是不可能的。

    朱怀捧着厚厚的奏疏步入书房,将它们整齐地码放在书案上,然后点燃油灯。

    待朱元璋落座后,朱怀搬来一把太师椅,坐在朱元璋旁边。

    刚坐稳,又起身去倒了一壶茶。

    刚要坐下,又起来端来一碟瓜果。

    朱元璋不禁苦笑:“你小子怎么像只猴子似的动来动去?行了,我不在乎这些繁文缛节,来,跟我一起看!”

    朱怀听话地点点头:“哦。”

    灯光有些昏暗,朱怀便伏在桌案上,目不转睛地看着朱元璋认真审阅奏疏。

    朱元璋的神情瞬息万变,时而紧锁眉头,时而摇头叹息,时而愤恨不已,时而面露微笑。

    正当朱怀困倦之时,朱元璋突然敲了敲他的额头:“用心学着点!”

    朱怀吐了吐舌头。

    朱元璋看着他那副样子,不禁觉得好笑:“真是年纪再大也像个孩子。”

    老一辈的人都是这样,在他们眼中,自家的孩子无论多大,是否成家立业,在他们心里永远是个孩子。

    “来看看这篇奏疏。”

    朱元璋先挑出一封较为简单的递给朱怀看。

    这是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吴斌呈递上来的,奏疏写道:臣都察院吴斌启奏,恳请皇上体恤群臣,调整朝会时间。

    见朱怀大致读完,朱元璋便问:“该如何处置?”

    朱怀瞠目结舌,满脸困惑之色。

    此前朱元璋曾向他展示过关中地区的饥荒情况及新安江的疏浚工程,对于这类事务,他尚能侃侃而谈。

    然而此刻所面对之事,他实属摸不着头脑。

    他原先以为,皇帝处置的都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未曾料想如此琐碎小事,竟也需皇帝亲自过问。

    “这……”朱怀抓了抓头皮,“这样的小事,何必劳烦皇上过目呢?”

    朱元璋摇摇头,反问道:“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朱怀确认道:“正是。”

    朱元璋含笑解释:“你之所以认为这是小事,是因为你不熟悉大明朝廷的朝会制度。”

    “每逢大型朝会,百官须于寅时上朝,夏季秋季倒还好,冬日里如何受得了?”

    寅时,即现代所说的凌晨四点左右。

    “都察院呈上的奏疏,看似细小无足轻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明:不装了,我祖父是朱元璋简介 >大明:不装了,我祖父是朱元璋目录 > 第47章 把奏疏给我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