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2.陈再道当红军时曾三过草地,过草地时还能见到青草,而在这个黄泛区内,什么青绿颜色都见不到
羊山集战斗结束后,刘邓大军简单地休整一下,即于1947年8月7日从鲁西南地区挥师南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战略进军开始了。
还在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后的第二天,刘邓就召集各纵队领导开会,研究南下的行动计划。那是在一间农村小学的教室里,土墙上,挂满了画着红蓝色箭头的军用地图。
邓小平政委和平时一样,严肃而镇静,说起话来斩钉截铁。他指着墙上的地图说:
“现在敌人的进攻重点是山东和陕北。在山东,敌人用了60个旅,45万人;在陕北,敌人用了15个旅,14万人。敌人使得‘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了山东和陕北,我们这里刚好是个‘把’。现在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砍断这个‘把’,把战争引到国民党统治区去。”
这当儿,刘伯承插上话来:“山东按住了敌人的脑袋,陕北按住了敌人的双腿,我们就要拦腰砍上去。”
生动的比喻,使在座的各纵队领导都笑了。
刘伯承接着说:“一年来,敌我力量对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要长驱直插到敌人窝里去。”
他掏出手帕擦了擦那只发炎的眼睛,一面指着墙上的地图说道:
“你们看,大别山这个地方,就像小孩子穿的‘兜肚’一样,是长江向南的突出部。我们跃进到大别山,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这样,北面的敌人就可以吸引一部分到我们这边来,山东、陕北战场的担子就会减轻一些。”
邓小平又开口道:“我们的行动决不是冒险,而是一个勇敢的行动。毛主席指出,我们到大别山可能有三个前途。”说到这里,他停顿一下,锐利的目光扫视众人,道:
“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退了回来;
“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
“一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
“我们要争取第三个前途,克服一切困难,为在那里站住脚跟而斗争。”
散会后,各纵队的领导骑着马,默默地从田间小道上走过。刘伯承和邓小平的话,还在他们耳边回响着。这些老战士,大多数是原红4方面军的人,家乡就在大别山区。革命出来十多年了,几乎无一人回过自己的家。而现在,他们所思念和渴望的不是久别的故土和亲人,而是怎样带领自己的战士,去执行这个千里跃进的战略任务,把锋利的钢刀插进敌人的心脏。
千军万马,像无数离弦的箭,向敌人的心脏地区直射而去。在中原无边的原野上,刘邓大军初期没有遇到蒋介石的一支正规军,那些民团等地方反动武装,在我军南征洪流的重压下,早给冲得不见踪影了。
刘邓大军的突然行动,却给蒋介造成一个错觉,他认为他的大军压境,刘邓部队既不能北渡黄河,又不敢和他决战,蒋介石得出的结论是:共军溃不成军,向南逃窜。
根据这个结论,蒋介石的行动计划就是一个字:“追”!
蒋介石起初没有采取前堵后追的办法,他过于自信了,在他看来,刘邓部队向南逃窜的道路上险阻重重,前有黄泛区、沙河、洪河、汝河、淮河等六七条大小河流,不用说去打刘邓部队,仅这些天然障碍也能把部队拖垮。
确实,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闲难足十分严重的。后面的敌人追得很紧,有些地方是敌人的前卫与我军的后卫紧连,有些地方两军只隔几十里,天上不时有敌机轰炸,部队只能在夜间急行军。8月的天气闷热,常下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