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子罕第九
以“欲居九夷”。“欲”是仅有此意而已。有人认为,九夷之地鄙陋,奈何能居。陋是意指没有文化,人民不懂礼义。孔子说,君子居在那里,就不陋了。

    君子,是泛指能教化人群的人,例如箕子居在朝鲜,教化朝鲜人,朝鲜即不陋。

    学儒当学孔子那样存心淑世的精神。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郑注与皇疏都说,在鲁哀公十一年冬天,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那时鲁国的礼乐已经崩坏,孔子便定正音乐,雅颂等诗章也归于正了。各字是兼说雅颂两者,意思是说,使得雅是雅,颂是颂,所以说“各得其所”。

    这一章经文主要的意义是讲正乐。古人注解,有的说是正乐词,有的说是正乐曲。其实音乐不能只要词不要曲,也不能只要曲不要词,因此,解释孔子正乐,应该是将乐曲与诗章配合起来讲,才算完全。

    皇侃疏:“孔子去鲁后,而鲁礼乐崩坏。孔子以鲁哀公十一年从卫还鲁,而删诗书,定礼乐,故乐音得正。乐音得正,所以雅颂之诗各得其本所也。雅颂是诗义之美者。美者既正,则余者正,亦可知也。”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出去办政治,便按道理事奉公卿等长官。到了家里,便按道理事奉父母兄长。办理丧事,不敢不勉力。不受酒的困乱。这四桩事,我能做到那一桩呢?“何有于我哉。”有不敢承当之意。

    事公卿,是办国家大事。事父兄,孔子曾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不能说是小事。父母之丧是第一大事。讲到酒,夏禹王饮了仪狄所造的好酒,便说:“后世必有人因为饮酒而亡国。”于是他就疏远仪狄,戒了酒。书经有一篇酒诰。戒酒也是大事。孔子谦虚,对这四桩事不敢承当,所以说“何有于我哉。”皇侃疏引用卫瓘的意思“三事为酒兴”,并加解释:“在朝廷,在家里,以及参加丧事,都不为酒所困。”

    皇疏“又一云,人若能如此,则何复须我,故云何有于我哉。”这样讲法,恐怕不合孔子的原意。朱子集注把这些大事看作“卑事”,更是误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川岸上看水时,说了这两句感叹的话:逝者就像这水,日夜不停的流去。

    不舍昼夜的舍字,当止字讲,不舍就是不停止的意思。逝者的逝字,依古注,当往去讲。

    逝者,指世间一切人事物,无一不像川水,迁流无常,谁也不能使其常有。孔子这两句话,有诗意,有禅意,只许意会,难以讲解。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在卫国时,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乘一辆车子出去游览。南子要求孔子一同去。孔子因为作客,不便拒绝,就乘另一辆车随同出去。灵公与南子等遂在大街上招摇而过。这时候,孔子很不以为然,国君不办公事,却带夫人在街上招摇,给人看了作何感想。因此便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然后就离开卫国,前往曹国。刘宝楠正义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推定孔子说这话时是在鲁定公十四年。

    好德的德字,就是学而篇贤贤易色的贤字。贤贤易色是泛称第三者,孔子在这里说话,本身牵涉在内,为了避免说自己是贤人,所以换一个德字来称自己。贤是由修学而得,德是人人本有,所以说德比较谦虚。好德好色两个好都是指称灵公,色指南子。

    孔子说这话,是感叹灵公无道,一般学者都要引为鉴戒。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篑是盛土的器具。

    譬如堆积一座山,尚未完成,只亏欠最后一篑土,如果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论语讲义简介 >论语讲义目录 > 子罕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