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
此止住,便不能成功,那不能埋怨别人,只怨自己停止。又譬如在平地上覆下一篑土,就比原地高,再进一篑,更高,最后成功了,也和别人不相干,而是自已肯往下努力的结果。竹添光鸿氏把平地解释为填平洼地,以平地与为山对举。可备一说。
孔子说这比喻,可以泛指很多事情,现在且拿求学一事来说。念一本书,就增长一本书的学问。再念,学问再增长。虽然增长了学问,但是学无止境,不到圣人的地位,不能停止,纵然距离圣人地位只有一步之差,仍须迈进这一步,才算成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集解:“颜渊解,故语之而不惰。余人不解,故有惰语之时。”
不惰,采用古注,指孔子说话不厌倦。颜回闻一知十,听孔子讲话,不违如愚,所以孔子教颜子,愈教愈有兴趣,不感觉厌倦。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与人谈话,谈到已死的颜渊时,便感叹说:“可惜!”接之便说颜子生前用功的情形:“我只见他一直往前进,从未见他停止过。”“未见其止”,古注又有解释“未见他到止境”,意思是未能看他成为圣人。这也讲得通。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种谷,有的生了苗而不出穗,有的虽出穗而不结实。
这几句话不知孔子指何人说的,不必考证。
求学,不能“苗而不秀”,也不能“秀而不实”,一定要求满意的成果。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后生”,是二十岁以前的年轻人。“可畏”,是不可轻视的意思。“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此意,是说,后生的前途,不可限量。怎么知道他将来不如我们呢?然而,如果到四十岁,或到五十岁,他的学问事业尚未听说有何成就,他也不十分可畏了。
“不如今”的“今”字,皇疏:“今,谓我今师徒。”邢疏、朱子,皆作“我今。”单指孔子而言。以后生比孔子,难解。当以皇疏概指师徒较好。“我今师徒”即是“我们”或“吾人”之意。
孔子说这几句话,一则教人不要轻视学业未成的后生,一则勉励后生及时努力求学,因在少年时期,记性悟性都好,容易成功,到了中年,学习能力递减,五十岁以后,体力渐衰,所以无论学业事业都要在四十或五十岁前成就。但到四十五十以后,仍须继续勤学。孔子曾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圣人尚且如此,何况平凡人。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法语”是古圣人所说的话,“之言”是根据法语所说的言词。这些言词都合正道,不能不听从。但是听了以后,要改正自己的行为,这才可贵。
“巽与之言”是恭逊称许的话,谁听了都会喜悦。但是听了以后,要寻绎其中的意思,然后自省自勉,千万不能骄傲,这才可贵。
假使听了巽与之言,只是喜悦自傲,而不自勉,听了法语之言,虽然当面顺从,而行为不改,像这种人,就是圣人也无法教化他,所以孔子说:“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就是无如之何。虽说“无如之何”,“已矣”,但用意是在激励那些冥顽难化的人,希望他们改之绎之。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郑康成注,主当亲字讲。主忠信,就是亲近忠信的人,拜为老师。交友,必须志同道合,不然,就是不如己。如字当似字讲,不似己的人,不要和他结交为友。人非圣人,都有过失,有过不能自知,经师友指点出来,不要怕难而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