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
。权是推行大道而能通权达变。
求学的人多,修道的人少,所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适字作之字讲,之就是往,适道就是往道上走,也就是修道。同是修道的人,未必都能立道。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普通人修学几十年,不一定就能立,可见其难。所以,可与适道,未可与立。纵然可与立,然而讲到行权,则须随机变化,变的结果,恰好与道相合。如果没有权变的智慧,决定办不到。所以,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前四句是逸诗,子曰以下两句是孔子论述。何晏集解以此解释前面“未可与权”的道理,因此与前合为一章。宋儒苏东坡以及朱子都不以为然,而另分一章。
何氏解释,唐棣之华反而后合,也就是先开后合,与众花不同,由此比喻行权,先反而后顺,学者如照孔子的意思能从这反字思考,便知行权之道并不在远。
苏氏以为,诗的意思是思得贤人而不能得,孔子论其未思之故,能思,则贤人何尝在远。朱子以为,孔子借这四句诗表示“仁远乎哉”之意。
汉宋学家各持不同的见解,一直没有定论,愈到后世,愈难折中。今且从分章讲,特别注意“未之思也”的思字,所思的对象无论多么遥远,一思便在眼前,学得这个字,修道便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