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子罕第九

    学而篇君子不重章后段,与这一章相同。皇侃引范宁说,同一件事,孔子过一段时候再训示弟子,弟子尊重师训,又记录下来。邢昺疏则以为,记论语者不只一人,所以有重出。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夺得了三军的将帅,夺不了匹夫的志向。

    周朝军队的制度,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到春秋时,三军变为称呼军队的通名。孔安国注,三军人数虽多,但人心不一,所以可夺取其将帅。

    刘宝楠正义引尚书尧典疏说,士大夫以上,有妾媵,庶人只是一夫一妻相匹配,后来单身也称为匹,例如叫匹夫匹妇。匹夫是个孤单的人,没有势力,然而他的志向只要坚守不失,谁也不能夺取。志不可夺,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北方冬天,普通人穿缊袍御寒,富贵人家则穿皮衣。缊袍,古注有说是乱丝作的,有说是乱麻作的,不必详考。狐貉是两种野兽,貉与狐相似,有好睡的习性,毛有花纹。用狐皮作的皮衣,又暖又轻,非常名贵,貉皮更贵。

    穿破旧的缊袍,与穿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觉羞耻,能够这样的,只有仲由。

    普通人穿了破衣服,与人一比,总觉得可耻。修道的人要把心放在道上,不耻恶衣恶食。但要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子路做到了,所以孔子称赞他。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这里还是讲子路的事情,古注本与前合为一章,刘宝楠正义采取孔广森经学卮言的意见,另作一章。这样比较好讲。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诗经卫风雄雉篇里的两句诗。忮是害的意思,臧是善的意思。马融注,不忮害,不贪求,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善呢?郑康成诗笺说,不疾害他人,不求备于一人,这样的行为,何以是不善呢?刘宝楠引韩诗外传说,利是害的根本,福来以后便是祸,只要不求利,便无害,不求福,便无祸。这三种讲法可以并存。

    子路经常讽诵这两句诗。讽诵就是要照此学习。

    做人固然要不忮不求,但如终日只守持这一道,算是一个好人而已,尚不能解决大问题。孔子期望子路不要停在这小道上,要由此进修大道,所以说,不忮不求这个道,何足以为善。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暮天寒之后,才知松树柏树后凋。普通树木到冬天都凋尽了叶子,枝也枯了。松柏在严寒时,只受一些凋伤,直到春天,生长新枝,才落旧叶,所以叫后凋。

    古注以岁寒比喻乱世,松柏比喻君子。在乱世时,小人变节,君子不改操守。

    何晏注:“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刘宝楠引翟灏四书考异,以为这是孔子在陈绝粮时所说的话。考异举庄子让王篇:“孔子说,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是三达德,儒家必修之学。礼记中庸篇,孔子对鲁哀公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知同智。有智慧的人能把事理看得明白,所以不惑。普通人常为患得患失而忧,仁人存公心,尚施予,不患得失,所以不忧。有勇气的人办事不怕困难,见义必定勇为,所以不惧。

    具备这三达德,办一切事都能成功。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学、道、立、权,四个境界,层次分明。学是各种学问。道是修行圣人的大道。立是修道而能立定根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论语讲义简介 >论语讲义目录 > 子罕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