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第十
当再拜,即是拜两次。所以孔子送使者行时,对使者两拜。但使者不需答礼。因这不是拜使者,而是遥拜所问候的友人。诚敬之意,由此见之。
鲁大夫季康子馈赠孔子药物。孔子拜而受之。然后便说:“丘未达,不敢尝。”古注拜而受之,是一拜而受之。礼记玉藻说:“酒肉之赐弗再拜。”药物如丸散等,是内服剂,归为酒肉等食类,所以只需一拜。古人受馈食物,当馈者面,或当使者面,一尝其味,表示不虚所馈。但药物不是普通食物,是否也要尝,礼无明文,故说“丘未达,不敢尝”。丘未达,不是孔子自称未明药性,乃是就受馈药物之礼而言。送药物之礼未见过,故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是马舍,俗称马房。焚即失火焚烧。孔子的马厩遭了火灾。孔子退朝回家,问曰:“伤人乎”?未问是否伤马。邢疏:“不问马一句,记者之言也。”
古注或依盐铁论刑德篇“鲁厩焚”,孔子家语子贡篇“国厩焚”,“孔子罢朝,问人不问马”,以为国厩。或依礼记杂记篇“厩焚,孔子拜乡人为火来者”,又以国厩焚,春秋经文当有记载,但不见于春秋,故知是孔子的家厩。
问人不问马,古注大多以为“重人贱畜”,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原意如何,后世难考。或依当时礼制,不需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国君赐与熟的食物,孔子必定正其席位,先尝食少许,表示敬受国君的惠赐。君赐腥,即是赐与未煮熟的肉类。孔子必予煮熟,献荐祖先。获君赏赐,荣归于祖,表示不忘本。熟食虽是君赐,但因从外面送来,恐在路上染污,所以不敢供祖。君赐生,即是赐与活的动物,孔子必畜养之。礼记玉藻说:“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所以“必畜之”。畜到祭祀时,始杀作祭品。足见对于动物不能非时宰杀。
侍食于君,是鲁君邀孔子聚餐。虽是国君邀宴,但就为臣的孔子而言,仍然称为侍食。君祭,古人食前都有祭食之礼,例如礼记曲礼说:“主人延客祭”,注解说:“古人不忘本,每食,必每品出少许,置于豆闲之地,以报先代始为饮食之人,谓之祭。”当鲁君祭食时,孔子先饭,表示先为君主尝食,试其烹调可否。这是侍食于君的礼节。
北方为尊,君位坐北朝南。臣见君,必须穿朝服,面对北方,君则南面。孔子疾病。鲁君亲临探视。孔子卧床不能起,因而首向东方,右侧而卧,便是自己面北,而君面南。又因卧病不能穿朝服,遂用朝服盖在身上,再以束朝服的绅带拖在上面,以示如穿朝服。
此记孔子虽在病中,尊君之礼仍不疏忽。
国君命令召见,孔子不待车驾,立即步行。郑康成注:“急趋君命,行出,而车驾随之。”
以上这一节,都是记孔子事君之礼。
入太庙,每事问。
郑康成注:“为君助祭也。太庙,周公庙也。”
八佾篇已有“子入太庙,每事问。?????”但非重出。皇疏:“前是记孔子对或人之时,此是录平生常行之事,故两出。”
入太庙,不但尊敬祖先,连庙中的祭器亦须尊敬。各种器物所置之处,皆有定位,不容错误,否则失敬,不能感格祖先之神。
入太庙,每事问,是记孔子事事认真,处处恭敬。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集解:“孔安国曰,重朋友之恩也。无所归,无亲昵也。”
朋友死,没有亲人办丧事,是谓“无所归”,孔子即说:“于我殡”。停柩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