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战四平
林彪转过身来,长叹一声:“可惜后面的同志没有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哟!和平空气,在今天的东北是最害人的!”
作战处长李作鹏和情报处长苏静进屋后,林彪又说:“我们对全部美械装备的新6军还是估计不足,3纵防线被迅速突破,影响全局,这是最大的教训。”
林彪将目光停留在李作鹏的脸上,李作鹏立即掏出钢笔和笔记本。
“命令7师于三道林子北山,7旅于四平东南高地掩护全线撤退。”
李作鹏刷刷记录完毕,转身离去。林彪走到秘书跟前,提起毛笔,亲自起草致中央和东北局的电报:
敌本日以飞机大炮坦克车掩护步兵猛攻,城东北主要阵地失守,无法挽回,守城部队处于被敌切断的威胁下,现正进行退出战斗。
5月18日夜,四平守军相继撤出阵地,悄然脱离战场。由于组织严密,有条不紊,因此未被敌人察觉。当四平已成一座空城时,郑洞国仍命炮兵对城区工事彻夜狂轰。就在这天晚上四平前线又来了一位传奇人物——新1军军长孙立人。
孙立人初上战场时是一位税务警官,那是在1937年秋的淞沪战役中,他率一个税警团与日军鏖战,战绩不凡,令正规军刮目相看。再临火线时他已经是远征军新38师师长,那是在1942年4月的缅甸战场。当时日军将英军步兵第1师和装甲第7旅包围在仁安羌地区,英军水源被切断,几近弹尽粮绝,危在旦夕。奉命驰援的中国远征军孙立人部及时赶到,经过两昼夜激战,杀出一条血路,不仅将被围英军救出,而且还将日军杀得狼狈而逃。被解围的人员中除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之外,还有大批英、美新闻记者。
“孙部以不足千人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军,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这就是当时轰动全球的仁安羌大捷。孙立人因此扬名海外,成为当时中国名气最大的抗日英雄。第一次缅甸战役末期,孙立人拒绝执行杜聿明的命令退往云南,而随史迪威和英军退往印度。后来杜聿明部在翻越野人谷时损失惨重,而孙立人部在退往印度途中不仅实力未损,还收容了不少散兵和难民。这也埋下了杜、孙二人不和的祸根。
第二次缅甸战役时,孙率部展开对日军的反攻,战果辉煌,国际舆论誉其为“东方的隆美尔”。
1945年7月,孙率新1军返回国内,准备参加对日大反攻。此时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邀请蒋介石派一个三人军事考察团前往欧洲考察,并指名要孙立人参加。孙此次游历欧洲真是风光无限,在伦敦英国女王亲自为其授勋,随后又受美国政府邀请赴美访问。他是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生,尤其受美国当局的重视,这令蒋介石酸溜溜的。在蒋的嫡系部队中几乎清一色全是黄埔将领,而孙立人却是个例外。孙立人在欧美大出风头之时,他的部队已被调往东北参加内战。蒋介石对孙迟迟不归很不满意,曾考虑由他人接替新1军军长之职,因杜聿明顾虑其部下不服而作罢。
此次孙立人返抵四平前线,正是恰到好处,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成为攻占四平的功臣。
19日清晨,孙立人在炮火急袭之后,亲自乘坐指挥车率装甲部队向民主联军阵地冲去。这个狂妄的家伙没遇任何抵抗就冲进了民主联军的工事。
纵横交错的战壕密如蛛网,却见不到一个共军的影子。这是孙立人没有料到的。所有的坦克都停了下来,坦克后的步兵迟迟疑疑地搜索前进,当他们发现强劲的对手突然不翼而飞时,都感到不可思议。
孙立人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立即下令所有装甲车辆加大油门朝市区冲去。新1军的步兵紧随其后拥入四平城。
与此同时,第71军在军长陈明仁的指挥下也顺利进城。两军在市中心会师。两位传奇名将得意扬扬地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