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击破黄粱
军于十六日自淇县北上;三十军十四日到达新乡,十五日到达汲县,十六日向北开进;八十五军已接守新乡、淇县至汲县沿线交通;二十七军、三十八军正在郑州、开封,一带紧急集结。浩浩八万兵马一旦全部压过来,势必与刘邓能够集中的而且是刚刚完成了上党战役来不及休整的六万兵力形成巨大悬殊。

    在艰难中求得必胜,唯有依靠谋略。八万敌军,刘邓自然不会全部放进战场。他们决心将其中的三万五千隔在漳河以南,让游击队伍拖住;而把四万多一些的敌人割裂包围起来,予以歼灭。这就需要一个能够容纳敌我十万多兵马且十分理想的预设战场。

    那些日子,刘伯承整天埋头于地图之中,不时与邓小平交换一下意见。渐渐,他们的目光聚焦于邯郸东南,由漳河、滏阳河构成的河套。这个河套像一个口朝东北的簸箕,簸箕的两角,一头连着曲周,一头连着陶馆。簸箕的兜肚是沙土地带,里面装着磁县、邯郸、临漳、肥乡和马头镇等敌人必争的城镇。

    刘伯承用红笔将这个大“簸箕”圈在地图上,凝视了一会儿,把笔一扔:“邓政委,你可记得古书里所说的微子这个人?”

    邓小平吸着香烟,会意道:“那是殷商时期商纣王的庶兄。”

    “正是此人。纣王无道,被西周所灭,微子就是从这里逃跑的。”

    “这里古时叫朝歌,微子是从朝歌逃往上党微子镇的。只可惜,如今上党已被我军收复,国民党进入朝歌便钻进了口袋,想逃也无路了。”邓小平掐灭香烟的同时,将吸到嘴里的最后一口烟雾重重地吐到地图上。顿时,“簸箕”上硝烟滚滚。

    十月二十日,刘邓率野战军指挥部离开太行山麓的赤岸村,向与邯郸咫尺之遥的峰峰矿区进发,实施对平汉战役的指挥。

    上党战役结束不到十天,新的大战又将开始。恰好在这几天里,邓小平的第二个女儿邓楠在赤岸出生了。他来不及细细品尝喜添千金的愉悦,更来不及把心头的父爱尽情地留给新生的女儿,便匆匆作别,走向新的前线。

    马队行进的速度渐渐缓慢下来,尘烟渐渐消散。路边的景物清晰起来,邯郸在望。刘伯承、邓小平信马由缰,欣赏着深秋的田野,眺望着举目可及的古城邯郸,谈兴随之而来。

    邯郸这座地处华北中部,有着两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对于一位曾经留学苏联、一位曾经留学法国的刘伯承和邓小平来说,都不算陌生。他们从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敬侯自晋阳移都邯郸,说到邯郸城里著名的古迹遗址,诸如蔺相如的“回车巷”、赵国宫女的“梳妆楼”“照眉池”,还有坐落在城墙西北角、至今雄风犹在的赵武灵王的丛台等。

    “还有邯郸城外,平汉路上的一个小车站,名气可不小呢!”刘伯承笑着说。

    “如果我没猜错,你指的一定是黄粱那个车站。”邓小平接道。

    刘伯承点了点头,回身问随行的参谋、警卫:“你们哪个知道这个站名的典故和出处?”

    大家知道刘伯承要说“古”了,而且这个“古”一定和即将到来的作战有关,于是一起围拢过来,听刘伯承讲述这段故事——这是唐代沈既济所著的里记载的一段故事。古时候,有一个穷酸书生名叫卢生。为了建功树名,出将入相,他几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后来有一次,他中途住在邯郸的驿站中,遇到吕翁,哀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吕翁便给了他一个青瓷枕,让他先安睡一会儿,等着店主人把黄粱米饭蒸熟。卢生一着枕,很快进入梦乡。睡梦中他既娶妻又生子,而且中了进士,立了战功,累官至节度使,又当了十年丞相——高官厚禄,儿孙满堂,真可谓享不尽的富贵荣华……等他一觉醒来,才知道是美梦一场。看看身边,不但吕翁还在,而且连店主人的黄粱米饭还在锅里未蒸熟呢。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二野战军简介 >第二野战军目录 > 第二章 击破黄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