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六章 黄河飞渡
等高线上相提并论。那个饱食终日、肥肠大耳、不学无术,连兵法中的一二三都弄不清的刘峙,自然不是刘邓的对手。顾祝同打开风扇,深深叹口气:“我不是刘峙,我绝不会像刘峙那么蠢!”

    清晨六时,电话再次响起。

    “总座,是刘伯承的主力过河,千真万确!从东阿到濮县,至少有四十个渡点,兵力不下二十万!”

    刘邓的总兵力也不过十几万,顾祝同一听刘汝明说二十万,压住火气反问:“既然有二十万重兵,四十多个渡点,你刘司令怎么在他们渡河之前一点迹象都没有察觉?”

    刘汝明部长期驻军黄河南岸,官兵上下颇有河防经验。每逢这种雨淋天破、八仙难过的汛期,正是当官的回家或进城消遣,当兵的聚酒、赌钱、松散筋骨的时候。战报传来时,刘汝明也正在炕上抽大烟。他知道刘邓的主力正在豫北作战,这边天下太平,所以最初他也不相信刘邓过河的报告。

    这会儿,刘汝明不得不花费唇舌向顾祝同解释。同时他也自知责任无法推卸,结果支支吾吾,语无伦次:“这种季节,河水又这么……再说敌人采取宽大正面多点强渡,上来先破坏交通、通信,待查明情况已经很被动了。而且,敌人上岸后颠倒用兵,不是命令第一梯队巩固阵地,掩护后续部队登陆,而是第一梯队过河后迅速向纵深楔进,第二梯队在郓城一带待守。这种用兵……”

    刘汝明停顿了一下,想起眼下最要紧的事,又说:“请下命令派七十师赶紧上来,否则怕顶不住,歼敌于河滩的计划难以实现。”

    顾祝同撂下电话,仍然怀疑刘汝明的报告。南京有这样的传言:“一诚(陈诚)不如一承(刘伯承),五刘(刘峙、刘茂恩、刘汝明、刘广信、刘汝珍)不如一刘(刘伯承)。”国军同僚的平庸、猥琐致使诸多事情简单变得复杂,有利转为不利,白白断送了许多良机。顾祝同为此忧愤。此时,他既怀疑刘汝明的报告有虚,又狐疑刘伯承的过河是诈,正举棋不定,电话铃又急促响起。

    第七十师师长陈颐鼎告急:“总座,共军主力大批渡河,先头部队已经过了嘉祥、巨野,请示我师如何行动?”

    “情报准确吗?”

    “我师驻嘉祥、巨野部队亲眼所见。十三团团长到郓城办事,看到刘汝明兵团的五十五师正在紧急收拢部队,已经无力抵抗了。总座,我师是北上,还是阻截南窜之敌?”

    “原地待命,敌情随报。”刘邓渡河意图不明,既不能让第七十师北上,也不能轻率出击。顾祝同的眉头越锁越紧。

    刘邓主力过了黄河是确切无疑了,总裁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er h3">3

    刘邓十二万大军盘马弯弓,预伏了近一个月,形如大泽蛟龙,隐身匿形,纹丝不动;昨天一夜之间,龙腾虎跃,飞越黄河天险——正是守能藏于九地之下,攻能动于九天之上。

    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写道:“我经历了多次战争,但从来未见过比共产党这次胜利强渡黄河更为高明出色的军事行动。说它高明并不在于这次军事行动本身,而主要在于对这一军事行动的构想——它的胆识、气魄,特别是他们创造性的想象力。”

    烈日炎炎,暑气蒸人。一间不大的乡村小学教室里,墙上挂满了标着敌我态势的军用地图,木条凳上坐着各纵队军政首脑。

    会议开始,邓小平讲话:“大反攻的序幕已经揭开了,蒋介石的‘足以抵四十万大军的黄河防线’已经被我们撕破!我们渡河后的任务是什么呢?请看——”

    邓小平的手指向地图:“这一头是陕北战场,有胡宗南的二十万人;这一头是山东战场,有顾祝同的四十五万人。我们晋冀鲁豫战场正是连接东西战场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第二野战军简介 >第二野战军目录 > 第六章 黄河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