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千里跃进
,先是霪雨霏霏,顷刻又大雨倾盆,直到次日凌晨才停住。但见河水翻滚,拍岸喧闹,白茫茫的雾气飘浮在河山之间,似乎黄河水沸了。
周希汉避开了原有的渡口,另辟牛湾、李河口、下关阳三处渡口。他们几乎动用了所有可以漂水的东西,最宝贵的是破船、牛皮筏子,而葫芦、油布包也能派上用场——太缺乏渡船了。
报话机已经沟通,各种渡河工具消失在晨雾中。
陈赓在北岸指挥所里来回踱步。他抓起昨天周希汉丢在桌子上的半截“炮筒”,点上刚吸一口,又摔在地上,用脚踩灭了。
报话机静静地躺在桌子上,没有呼叫的声音。毕竟头一次使用这玩意儿,真担心它出毛病反而误事。
陈赓:“过河时间不短了,怎么听不到呼叫?”
作战科科长:“报话机不会出问题。”
参谋长:“周希汉的习惯是不搞出个名堂来不报告。”
晨雾弥漫,各种渡河工具像片片树叶在奔腾的河水中一会儿冲上浪尖,一会儿跌入波谷。护送突击队的是济源县杜八联水上民兵队,人称“葫芦队”。他们头上缠着衣服和子弹,腰上系着一串葫芦,手中执着枪,一部分游在前面开路,一部分护在船的左右。
这是一支富有传奇色彩的水上轻骑,已有三百年历史。他们是“黄河人”,祖祖辈辈在这一方土地繁衍生息,靠着系在腰上的葫芦赤条条地在黄河中捕鱼、捞虾。这几年,战争来了,就有了民兵“葫芦队”。他们飞渡黄河袭敌堡、夺敌船,出没在黄河浪涛里。这次渡河大军来到关阳渡口,发现这里山高谷深,水猛浪急。周希汉正急得转圈子,突地站出了“葫芦队”。
民兵连长薛平华说:“我们地理熟,摸水性,组织‘葫芦队’先渡,攻克崖头主堡,给部队水上开路。”
一声命令,数十名荷枪实弹、腰系葫芦的水上英雄跃身下水,扑棱棱似白鱼戏水,看得周希汉惊异不已,半天才喊出一声:“绝!”
“葫芦队”没泅多远,一艘敌人的巡逻艇开过来,眼看就要暴露目标。“葫芦队”队长李庆常潜游到敌艇侧舷,跃身冲上,一枪未发全部解决了问题。直到“葫芦队”即将登岸,南岸崖头上的敌人才发现不妙,集中火力向水面射击。副队长李庆禹的葫芦被子弹打中,河水直往里面灌。李庆禹镇静地用一只手捂住葫芦上的弹孔。一个民兵紧游几下靠过来,给他当枪架。他居然一梭子弹打出去,敌人的机枪便哑巴了。
北岸主力部队发起火力掩护,“葫芦队”飞速登岸,攀上崖头,一场激战,炸毁了崖上的碉堡。
周希汉指挥渡河部队直驰南岸,迅速抢占了滩头阵地。
北岸指挥所。陈赓还在焦急地踱步。
突然,报话机里有了信号。周希汉的声音:“先头部队渡河成功,正向石头山主阵地发起进攻。敌人有一个团,配有山炮。”
陈赓大嘘了口气,命令:“陈康遭敌阻击,正在强渡,你派出部分兵力支援!”
放下话筒,陈赓转身对参谋长说:“告诉十三旅陈康,周希汉渡河成功。但不要催他。他这个人容易性急,弄不好会增加伤亡。”
二十分钟后,报话机里也传出陈康的声音:“渡河成功。三十七、三十八团先头部队全部过来了!”
“好!迅速集结已过河的部队,奔袭新安、渑池,占领陇海路。”
陈赓的命令刚下,周希汉又出来报告:“后续部队顺利渡河。”
“一部分攻占石头山阵地,其余人马向横水推进!要快!”
八月二十四日拂晓,又是大雾笼罩,陈赓率领指挥部渡河。
战争的车轮带动起人类突发奇想。渡船奇缺,战士们和当地水手就用油布裹上棉絮、芦苇、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