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河西的展望与回眸
今冬不要进军新疆,说那里比关内冷得多,冷的时间又长,气温经常在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如防寒搞得不好,冻掉耳朵和鼻子的情况时有发生,连拉屎都得用棒子敲,说过去国民党往新疆去的新兵,从头到脚都是一身皮,皮帽、皮衣、皮毡统……总之,“今冬去不得,万万去不得,春风不度玉门关嘛!”对此,彭德怀遵照毛泽东的意思“不要驳他”,实际上,着手一五一十地准备起来,“确切地于十一月一日或十日以前准备完毕。”
这项准备毛泽东曾连电叮嘱,物资方面集中在皮衣、皮帽、毡鞋、水壶、汽车、汽油、粮食,还有现洋和钞票等。彭德怀最初申报的汽车是4000辆,最后落实下来的只有400辆,毛泽东为此很是过意不去,声称正在交涉30~50架运输机。这件事的落实,对彭德怀至关重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政治动员和干部准备。毛泽东在电报上说:“解决新疆问题的关键是我党和维吾尔族的亲密合作。”在此基础上迫使国民党就范。毛泽东的目标是要“使张治中、陶峙岳、刘孟纯等为我们服务,使新疆能够和平地、较少破坏地接收过来,并有秩序地改编国民党军队。”
这个目标正在令人愉快的进行曲中成为现实。张治中已决定,与解放军进军新疆的同时,他到兰州来,参加“西北军政委员会”的成立会。这一机构是在过去贺龙领导下的那个西北军区基础上成立的,毛泽东特意征求了贺老总的意见,指定彭德怀为主任,习仲勋和张治中为副主任。
彭德怀说:“请主席对军政委员会今后的工作指示指示,进疆以后好执行嘛。”
毛泽东径自踱步,许久没有言语。彭德怀就抱着手,耐心地等待。丰泽园的月夜,静谧之中包含着湖光灯影。远处的高音喇叭里正在播放着一支几乎全中国都耳熟能详的曲子:“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虑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无晏眠之日,这是哪一个说的呀?”毛泽东问。
彭德怀从容答道:“左宗棠。”
“对哟,正是我们湖南的那个左文襄公说的!”毛泽东满面荡漾着睿智的笑容,“自古以来,西域久被认为蛮荒之地,明朝以前都把它看作负担哩。所谓‘城郭诸国’,是说天山南北一盘散沙哟!张骞出使,功不可没;两汉班超父子西域都护当得声名大振。可是,到了曹魏和西晋,就有点烫手啰,连唐代的魏征和狄仁杰也口口声声要放弃西域,明太祖朱洪武叫冯胜去修筑长城,居然把玉门关也划在城垣之外。直到清朝,情况才大为改观……左公志在西北,战鼓响到哪里,公路就修到哪里,榆柳也就植到哪里,从潼关到嘉峪关,三千七百里呀,绿柳成荫,朔风不寒。这就是有名的‘左公柳’。”
毛泽东略事停顿,吟哦起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诗情诗境,让毛泽东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连赞:“好诗,好诗啊!”并告诉彭德怀,这是左宗棠的继任杨昌浚在光绪五年应左公之约西行,见到道路两旁的一排排榆柳,即景生情写下来的,是“至情之作”。
彭德怀静静地听着。他对溜在嘴边的这些诗句似乎兴趣不是很大,说:“当务之急,一个冬春的粮食何时能运到?别的可以少一点,这个少不得,部队长途跋涉,食量大……”
这样的应对,让毛泽东多少有点失望。但问题又在情理之中,他也只好点头。接着,毛泽东大谈左宗棠屯田,对左氏“要筹军食,必先筹民食,乃为不竭之源”和“寺民食以饷军,民尽而军食将从何出乎”这些高论大加赞赏,说:“能有此言,绝非等闲之辈!”
左宗棠当年进疆屯田垦荒19000多亩,获粮数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