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阿芙乐尔的手指
道院(喀山修道院)里。关于这个集中营我听到以下情况。关在那里面的有商人、神甫、quot;战俘quot;(旧军官而未在红军中服役的,抓起来以后称为quot;战俘quot;)。但还有一些不知该属哪一类的人(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个托尔斯泰主义者伊?叶-夫也进去了)。营里有织布、缝纫、制靴等车间以及quot;一般劳动quot;(一九二一年已经这样称呼了)。犯人还进城去完成修缮和建筑等工作。他们上下工都有人押送,但是个别的工匠是不用押送的,按不同的工种单独放他们出去干活计。老百姓在家里用好吃的东西款待这些人。梁赞市民对待这些quot;剥夺分子quot;(他们的正式名称是quot;被剥夺自由分子quot;,而不是犯人)深抱同情,这些人的行列经过的时候,纷纷给他们施舍(面包干、煮熟的甜菜根、土豆)。押解队也不阻拦他们接受施舍。quot;剥夺分子quot;们把得来的东西在他们内部均分。(这些举动哪一样都不符合我们的习惯,我们的思想。)有的quot;剥夺分子quot;被安排在符合他的专业的单位里(叶-夫被安排在铁路系统),这是最走运的,他们能领到在城里来往的通行证(晚上回营睡觉)。
营里的伙食是(一九二一年):一天半磅面包(完成了生产定额,再加半磅),早晚是白开水,中午是一大勺菜汤(那里头有几十粒麦片和一些土豆皮)。
点缀营中生活的,一方面是官方派遣的好细的告密(以及根据告密而实行的逮捕),另一方面是剧团和合唱团。quot;剥夺分子quot;们在原来澳贵族俱乐部大厅里为梁赞居民举行音乐会,他们的管乐队在市里的花园里演奏。quot;剥夺分子quot;们和当地居民越来越熟悉,越接近,搞到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这时候,当局开始把quot;战俘quot;遣送到quot;北方特种营quot;去。
集中营所以缺乏牢靠性和严峻性,其教训就在于它是处在平民生活的包围中的。因此才有了建立北方特种营的必要(集中营于一九二二年废除)。
这是营地黎明时的曙光,它值得我们对它每一种色调的变幻进行更仔细的观察。
托洛茨基建立的两支劳动兵团,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由于被勉强留在其中的士兵的怨言,不得不解散。但是劳动营在俄罗斯联邦结构中的作用非但没有因为此举而逐渐减弱,反而更加增强了。一九二0年未,在俄罗斯联邦共有八十四个劳动营,分布在四十三个省份里。如果相信官方的统计(尽管这些数字也是保密的),在这些劳动营里一共拘禁着二万五千三百三十六人,此外还有二万四千四百名quot;国内战争的俘虏quot;。以上两个数字,特别是后者,看来都是缩小了的。然而如果考虑到,由于采用了所谓quot;减轻监狱负担quot;、凿沉驳船以及别的大规模消灭被拘禁人员的办法,使统计数字多次地从零开始,这些数字也可能是准确的。所有的缺额后来都得到补充。
早期的劳动营对于我们今天的人说来,似乎成了不可捉摸的东西。在里面关过的人好像从来没有对外人讲过那里的情形:任何证据都没有。文艺作品、回忆录讲到军事共产主义的时候,只提处决和监狱,却根本没有描写劳动营的。你从字里行间、从言外之意里都看不出关于劳动营的一点暗示。因而米哈依洛夫自然是要搞错的。这些营地在哪里?叫什么名称?是什么样子?……
一九一八年七月二十三日条令有一个决定性的(所有法学家都能指出的)缺陷。它丝毫没有谈到犯人的阶级区分。也就是说,没有提出对某一类犯人应当给予较好的待遇,而对另一类应当给予较差的待遇。但是它规定了劳动制度,这是我们想象营中情况的唯一依据。工作目规定为八小时。可是,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