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闯地雷阵
,或以陈年老账,或本是融资却偏说投资并亏损等原因,将其应收款项一笔勾销,掏空资产。四是低估。即企业改制在对资产进行评估时,或以变现困难,或以不能全额催收等理由,对其实物资产和应收款项有意低值评估。
没有人统计过,到底有多少国有和集体企业在转制的过程中采用过这些“增减手法”,这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答案的谜。国有资产的大释放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成了一条制造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的生产线,后来在各种财富榜上出现的富豪们相当一部分都是这次改革的最大获利者。因而,它被人称为“最后的盛宴”。
在一场没有底线和边界的财富游戏中,成王败寇,都在转瞬之间。这中间,有弹冠相庆的得意人,自然也有令人扼腕的失落者。
这年夏天,“饮料大王”李经纬把他的办公室从三水搬到了新建成的广州健力宝大厦。坐在38层宽敞、豪华的大办公室里,他可以俯瞰广州全景和终年绿意葱葱的越秀公园。这时候,公司形势十分喜人,上年实现了50亿元的销售额。健力宝入选国家工商总局宣布的第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在中国饮料协会公布的行业排名中,健力宝在产量、总产值、销售收入和税收四项均排名第一,它还被媒体评选为“90年代中国公众心目中的十大知名品牌”之一。然而,就在这样的时刻,李经纬的心情却好不起来。
从1994年——创业的第十个年头开始,李经纬就已经在考虑健力宝的产权归属问题。在三水,他享受了最高的“政治待遇”。在很多地方活动的仪式上,县委书记、县长坐中间旁边坐的就是他,再下去才轮到政府的其他官员。但是,这种一时无二的尊崇和厚爱还是无法解开他内心那个产权之结。1997年,“国退民进”的舆论渐热,国有资本将从竞争性领域逐渐退出,经营者被允许以各种方式购买企业的资产。在李经纬看来,饮料行业无疑是百分之百的竞争性领域,将健力宝的产权清晰化完全符合中央政策。李经纬的方案是通过股票上市来实现股权激励。在李经纬的精心策划下,健力宝谋求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在此案中,包括了经营层的股权分配。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就在上市方案行将通过的时候,三水政府以李经纬团队“没有香港暂居证,因而不得购买h股原始股票”为理由,拒绝批准这个方案。
在三水官员看来,健力宝的发展固然有李经纬的创始之功,但是与政府多年来的全力扶持也是分不开的,凭什么给你个人呢?况且,健力宝每年上缴的利税是三水财政的支柱,一旦私有化,地方建设的“钱袋子”就不见了。还有一个理由,李经纬哪来那么多钱买健力宝的股份,会不会有用公司的钱买公司股份的嫌疑?
政府的态度让李经纬极度失望,他一怒之下放弃上市,然后把健力宝总部搬到了广州。从此,矛盾浮出水面。在政府看来,总部迁址很可能就意味着税收的流失。从1998年开始,三水政府加大了对健力宝资金的掌控,集团每开发一种新产品都必须通过政府审批,经过政府的财政预算,然后划拨经费。知情者解释说,这是因为“三水非常警惕李经纬借开发新产品之名转移资产,因此几乎每一个新的招商引资项目,政府都要亲自审批,资金卡得紧,还主动要求替健力宝寻找合作对象”。
1999年,三水政府大换届,一些与李经纬有交情的老官员全数退休或换岗,一层因历史渊源而形成的温情脉脉的薄纱也最终淡去,他的处境日益艰险。便在这一时刻,李经纬提出了第二套改制方案,由管理层自筹资金买下政府所持的股份,李经纬开出的价格是4.5亿元,将在3年内分期付清。三水政府断然拒绝,理由据称是“风险很大,有用健力宝资金买健力宝之嫌”。李经纬还不甘心,他接着聘请深圳一家咨询公司又设计出第三套方案,李经纬团队持股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