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闯地雷阵
,三水政府再给李经纬个人5%的股权奖励。这个方案也遭到政府方面的否决,理由依然是“担心经营层的钱来历不明”。
在这样的拉锯中,政府与管理层的关系近乎破裂,而企业效益也开始急速下滑。健力宝的经营业绩自1997年创造了54亿元的骄人纪录后,每年以锐减5亿-8亿元的幅度降低,上缴政府的利税也从1亿元降到两三千万元左右。
就这样,一家蒸蒸日上的企业因政府与经营者的产权博弈而变得前途无比莫测。
如果说,李经纬在产权清晰化的话语权争夺上招招被动的话,那么,华南的另一位明星企业家则显得更无能为力。
1998年12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科龙集团突然发布公告,潘宁辞去公司总裁职务。这时候的科龙正处在一个迅猛扩张的关键时刻,上年,科龙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利润6.6亿元,被香港《亚洲货币》杂志评为中国最佳管理公司和中国最佳投资者关系公司。潘宁辞职的两个月前,科龙还刚刚收购了广东另一家陷入困境的家电企业华宝空调。根据很多当事人的回忆,潘宁对自己的“辞职”并无思想准备。在整个1998年,他一直在全国各地考察,他想收购成都一家军工厂的车间,将之改建成冰箱生产线,还到河北等省份洽谈建设北方生产基地的事宜。据这段时间与潘宁有数面之缘的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观察,“潘宁下岗,其实他对此没有做好准备,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他一直四处奔波。”
后来发生的一连串惊人的事实表明,潘宁辞职,意味着地方政府对他的产权改革思路的坚决否定。在过去几年里,潘宁一直试图说服政府把股权释放给管理层,他冒险新创科龙品牌也是其中的一个战略性步骤。1997年以来,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家电产业成为国有资产退出的领域,而惠州的tCL已经进行了产权改革试验,潘宁对改制的迫切性也越来越强烈。可是,他的突然辞职让科龙集团的产权改制走上了一条坎坷的道路。
辛苦创业14年、被没有任何理由宣布“辞职”,潘宁几乎没有做任何“反抗”或解释,他迅速做出了移民加拿大的决定,从此不问科龙事。为表示自己的彻底隐退,他与科龙约法三章:“不保留办公室,不拿科龙一分钱退休金,不要科龙一股股份”。他对媒体记者发表的最后一段讲话时,“现在退下来,我觉得非常荣幸。因为好多知名的企业家,有的升了官,有的没有后继力,还有的犯了错误,极个别的上了刑场。像我这样干到65岁的企业家,屈指可数。我光荣退休,确实好荣幸。”他对外宣称有六个“退休计划”:学打高尔夫,学摄影,学开车,学太极拳,读点近代史,陪太太外游。一位科龙旧部曾纪录了一个细节:老潘临别科龙时,曾“口占一绝”留赠部下做纪念:“服务乡企数十年,纵横家电愤争先。闯破禁区成骏业,寄予同仁掌霸鞭。”有人指出,诗中的“愤争先”一句有点别扭,是不是“奋争先”或“纷争先”的笔误,潘宁肃然地说,就是这个“愤”,发愤图强的愤,愤怒的愤。
因产权变革而形成的政商博弈,让健力宝与科龙陷入了巨大的危机漩涡之中。在未来的几年内,围绕着这两家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的企业将展开一场更为激烈的争夺战,最终,企业在多方利益群体的绞杀中奄奄一息。
1998年的中国企业界四处泛滥着悲喜难辨的亢奋。
从中央决策层到思想界、企业家,每个人都感受到改革向深度推进的艰巨,同时,又对这场变革将把这个国家和自己的命运带向何方有着莫名的亢奋与迷茫。在未来的几年里,人们日渐从“地雷阵”和“万丈深渊”的说法中咀嚼出更多、更复杂的意味来。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集团的年营业额接近200亿元,当记者问张瑞敏此刻的心情时,这位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