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就在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苏逸听到旁边有人议论:听说这次中举的人大多都是靠关系和贿赂上去的,真正有才华的人却被埋没了。苏逸心中一阵刺痛,他决定不再沉默,要为科举的公正和公平而努力。

    第三章:仗义执言

    苏逸和林羽决定联名上书,揭露科举中的舞弊现象。他们四处收集证据,走访那些同样落榜的考生,了解他们所知道的内幕。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整理出了一份详实的材料,列举了科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舞弊行为。苏逸拿着这份材料,前往御史台,希望能够得到御史的支持。

    然而,御史台的官员们却对他们的材料视而不见。原来,这些官员大多与那些舞弊的考生和考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不愿意得罪这些权贵。

    苏逸和林羽并没有放弃。他们决定直接向皇帝上书。他们在长安的街头张贴告示,呼吁人们关注科举的公正问题。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人纷纷表示支持他们。

    皇帝得知此事后,下令彻查科举舞弊案。他任命了一位正直的大臣负责调查此事,并要求务必严惩舞弊者。

    在调查过程中,苏逸和林羽积极配合。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帮助调查人员揭开了科举舞弊的黑幕。最终,那些舞弊的考生和考官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科举制度也得到了整顿。

    苏逸和林羽的名字在长安城内传开了。人们纷纷称赞他们的勇气和正义感。虽然他们没有在科举中中举,但他们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经过这次事件,苏逸对官场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要想真正为国家和百姓做些事情,仅仅依靠科举是不够的。他决定离开长安,去寻找其他的出路。

    在离开长安的那天,林羽前来为他送行。两人在城门口依依惜别。林羽说:苏兄,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要记得我们的理想。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再次相见,共同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苏逸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转身,踏上了新的征程,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第四章:江湖新途

    离开长安后,苏逸沿着渭水向东而行,他的行囊里除了几卷诗书,还多了一封林羽托人转交的密信。信中提及,江南有位隐世大儒李墨白,曾因得罪权贵弃官归隐,在庐山脚下开设书院,专收寒门学子。苏逸将信贴身藏好,心中燃起新的希望——或许教书育人、培养贤才,亦是报国之道。

    行至襄阳时,苏逸偶遇一支商队遭山贼劫掠。他躲在暗处观察,发现山贼虽有十余人,但组织松散,仅凭蛮力抢夺。苏逸记起曾在兵书中学过的虚虚实实之计,趁夜色在山林中点燃多处火堆,又用竹筒模拟号角声,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山贼果然慌乱逃窜,商队首领张承运对他感激不已,邀他同行。

    途中,苏逸从张承运口中得知,江南一带表面繁华,实则暗潮汹涌。盐铁走私猖獗,地方豪绅与官府勾结,百姓苦不堪言。张承运叹道:苏公子若去庐山,定要小心江州知府赵元魁,此人表面清廉,实则手段狠辣。这番话让苏逸意识到,即便远离朝堂,天下依然需要有人挺身而出。

    半月后,苏逸抵达庐山脚下的墨白书院。书院建在竹林深处,白墙灰瓦间书声琅琅。李墨白年逾花甲,却目光如炬,听闻苏逸揭露科举舞弊之事,抚掌大笑:好个热血书生!只是这世道,光有勇气还不够。他留下苏逸担任助教,教授经史与策论。

    一日,书院来了个特殊的学生——江州知府赵元魁的独子赵文远。此人生性顽劣,带着家仆横行乡里,却被父亲强送来书院读书。苏逸起初对他避而远之,直到发现赵文远在兵法谋略上颇具天赋。他特意讲述《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的章节,引导赵文远思考如何将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华梦长安简介 >华梦长安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