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慧用于正道。
与此同时,苏逸注意到书院周边农户时常神色慌张。经暗访得知,赵元魁以修建河道为名,强行征收农田,许多人家流离失所。更令人震惊的是,李墨白书房中藏着的账本显示,赵元魁私吞朝廷赈灾款,将劣质米粮高价卖给灾民。
data-faype=pay_tag>
苏逸向李墨白提议揭露此事,却被阻止:赵元魁背后有朝中权贵撑腰,贸然行事只会招来杀身之祸。但苏逸想起长安科举舞弊的教训,决心不再沉默。他暗中联络张承运的商队,让他们帮忙收集证据;又教赵文远分析赵元魁的行动规律,在其盐铁走私必经之路设下埋伏。
当赵元魁的船队满载私盐行至鄱阳湖时,张承运带领的商队与伪装成渔民的百姓突然杀出。混乱中,苏逸手持火把登上船舱,将账本与走私文书付之一炬——这些证据早已誊抄多份,分别送往各地御史手中。赵元魁恼羞成怒,亲自带兵围剿书院。
千钧一发之际,赵文远突然站在父亲面前:父亲,这些年您做的事,孩儿都知道了。原来,在苏逸的教导下,赵文远逐渐明白是非对错,他暗中说服了部分官兵倒戈。赵元魁众叛亲离,最终被朝廷革职查办。
此事过后,李墨白将书院交给苏逸打理。望着新入学的寒门学子,苏逸在书院大门上写下对联:墨染青山存正气,书开浊世见清明。他知道,自己的报国之路才刚刚开始,而这庐山脚下的书院,终将成为培育天下英才的摇篮。
第五章:朝堂再起
江州知府案震惊朝野,苏逸的名字再次传入朝廷。此时的大唐,正值安史之乱前夕,朝堂之上杨国忠与安禄山势力明争暗斗,民间赋税繁重,百姓怨声载道。唐玄宗听闻苏逸在庐山兴办学堂、智斗贪官的事迹,下旨召他入京为官。
接到圣旨时,苏逸正在给学生们讲解《贞观政要》。他合上书本,望着窗外青山,心中百感交集。李墨白看出他的犹豫:逸儿,书院之事自有他人接手,如今朝廷需要你这样的人。苏逸躬身拜别恩师,带着书院学生亲手缝制的锦囊,踏上了重返长安的路。
长安依旧繁华,但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气息。苏逸被授予监察御史之职,负责弹劾百官不法之事。他的第一个目标,便是杨国忠的亲信、负责漕运的户部侍郎周明远。此人克扣漕粮,致使江南运往长安的粮食半数失踪。
苏逸乔装成漕工,混入运粮船队。在黄河上颠簸半月,终于发现了周明远的秘密:他与河盗勾结,将官粮转移至私仓,再以霉变为由低价抛售。更令人心惊的是,这些私仓中还囤积着大量兵器——原来杨国忠早已在暗中筹备势力。
正当苏逸准备上书弹劾时,林羽突然来访。此时的林羽已成为太子李亨的幕僚,他带来了更惊人的消息:安禄山正在范阳招兵买马,而杨国忠却在阻挠朝廷的防御部署。苏兄,我们必须阻止两派内斗,否则大祸将至。林羽的眼中布满血丝。
两人商议后,决定兵分两路:林羽说服太子向皇帝进言加强边防,苏逸则继续追查周明远的罪证。然而,杨国忠很快察觉到了威胁,派人暗杀苏逸。在一次夜访证人途中,苏逸遭遇蒙面杀手,身中两刀,幸得张承运的商队及时相救。
重伤的苏逸躺在客栈里,看着窗外的月光,想起庐山书院的朗朗书声。他强撑病体,将证据整理成三份,分别交给三位不同派系的御史。当周明远的罪行公之于众时,杨国忠企图将罪名推给他人,但铁证如山,唐玄宗不得不将其下狱。
经此一役,苏逸声名大噪,却也成为杨国忠的眼中钉。与此同时,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震动。
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苏逸临危受命,负责长安的城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