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看看吗李秀芳伸出手,我也想学着做一个。
崔瑾儿的表情明显僵硬了:改日吧,母亲等着呢,去晚了不好。
说完,她匆匆绕过李秀芳,快步向母亲的院子走去。李秀芳盯着她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得意。那个荷包里一定有鬼!
接下来的几天,李秀芳格外留意崔瑾儿的一举一动。她发现嫂子总会在无人时抚摸那个荷包,眼神温柔得像在看情人;夜深人静时,还会偷偷取出里面的东西借着月光看。
一定是情诗。李秀芳兴奋地想,说不定就是那个杜墨写的!
机会终于在一个午后到来。崔瑾儿被母亲叫去商量冬祭的事,匆忙间把荷包落在了梳妆台上。李秀芳溜进西厢,颤抖着手打开了那个神秘的荷包。
里面是几张折叠整齐的纸。她迫不及待地展开,却发现不是预想中的情书,而是一些诗稿。字迹有两种,一种清瘦有力,显然是男子所写;另一种娟秀工整,应该是崔瑾儿自己的作品。
李秀芳匆匆浏览着那些诗句,虽然她读书不多,但也看得出这些诗写得极好。尤其是那首《孤雁》,读来让人心头发酸。
云间一点孤影远,月下数声清唳哀。
不为稻粱谋故土,只因失侣独徘徊。
诗末署名杜墨。
果然是他!李秀芳的心砰砰直跳。她把诗稿原样折好放回荷包,悄悄退出西厢,脑中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利用这个发现。
第十二章
煽风点火
冬至前夜,李府上下忙着准备祭祖事宜。李秀芳瞅准母亲独自在佛堂诵经的时机,装作不经意地提起:
母亲,嫂子最近常去知县夫人那儿参加诗会呢。
老太太手中的佛珠不停,眼睛都没睁:嗯,修文吩咐的。周知县看重他的前程,内眷间的往来也是应当。
可是...李秀芳故作犹豫,我听说那些官太太们都在背后议论嫂子呢。
佛珠声停了。老太太睁开眼:议论什么
说嫂子...与杜墨杜公子有私。李秀芳压低声音,说他们常以诗文唱和,暗通款曲...
胡说八道!老太太厉声喝道,谁传的这种混账话
李秀芳做出惶恐状:是...是周知县家的丫鬟偷偷告诉我的。她说杜公子每次去周府,总会问起嫂子是否在场...还曾托人转交诗稿...
老太太的脸色变得铁青:可有证据
李秀芳咬了咬唇,像是下了很大决心:我...我曾见嫂子贴身收藏杜公子的诗稿,视若珍宝...
佛珠重重摔在香案上,发出清脆的响声。老太太站起身,面色阴沉得可怕:去,把你嫂子叫来。
李秀芳心中暗喜,面上却装出担忧的样子:母亲,您别气坏了身子...也许是我看错了...
快去!
第十三章
当面对质
崔瑾儿匆匆赶到佛堂时,脸色苍白。一进门,她就感觉到了气氛不对——婆婆面如寒霜,小姑李秀芳站在一旁,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母亲唤我崔瑾儿福了福身,心跳加速。
老太太冷冷地开口:把荷包拿来。
崔瑾儿浑身一僵,下意识地捂住腰间:荷包
别装了。老太太厉声道,秀芳都看见了,你贴身收藏的杜墨诗稿。
崔瑾儿猛地看向李秀芳,后者躲闪着目光,却掩不住嘴角的一丝得意。她明白了,自己被这个小姑算计了。
母亲容禀,崔瑾儿跪了下来,那诗稿确是杜公子所作,但只是寻常诗文往来,绝无半点私情。
寻常老太太冷笑,寻常诗文需要贴身收藏夜半私阅
崔瑾儿的手心沁出冷汗。她无法解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