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是因为你写的那首《初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这样的句子,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你有天赋,但天赋需要磨练。
他从书堆中抽出一卷递给李白:这是我注解的《庄子》,从今天开始,每天读一篇,读完后告诉我你的理解。
李白恭敬地接过,翻开第一页,只见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有些地方墨迹已经淡了,显然是反复翻阅所致。
就这样,李白开始了在大匡山的学习生活。每天清晨,他随着赵蕤在山间漫步,听师父讲解天地万物之理;上午读经史子集,下午习剑练字;傍晚时分,师徒二人常在葡萄架下饮酒论诗,直到星斗满天。
赵蕤教学不拘一格。有时他会突然让李白停下读书,去山涧边静坐半日,然后写一首诗;有时又会拿出一局残棋,让李白从中悟处世之道。最让李白惊喜的是,赵蕤不仅精通文学,对剑术也颇有研究,常常在月下教李白舞剑,说文人不可无武备。
一个月后的傍晚,李白完成了一篇《拟古》诗,兴冲冲地拿去给赵蕤看。
赵蕤读完后,却皱起了眉头:辞藻华丽,意境空泛。你这是在模仿谢朓,却只得其形,未得其神。
李白有些不服:先生,谢玄晖的诗本就以辞藻清丽著称,弟子自觉已得三分神韵。
幼稚!赵蕤将诗稿拍在石桌上,诗是什么是心之声!你心中无感,笔下如何有神我问你,你写清风动帷帘,晨月照幽房时,可曾真正感受过晨月的清冷可曾体会过幽房的孤寂
李白哑口无言。
去,赵蕤指着远处的山崖,今夜不许回屋,就在那山崖上坐一宿,看看真正的月亮是什么样子,感受一下山风如何吹透衣衫。明早再写一首同样的诗给我。
李白默默拿起诗稿,向山崖走去。初春的山夜依然寒冷,他裹紧衣衫,坐在光秃秃的岩石上。起初,他满腹委屈,觉得师父过于严苛。但随着夜色渐深,月华如水般倾泻而下,山风确实如赵蕤所说,穿透衣衫,直入骨髓。
他忽然想起了五岁那年,母亲带他去江边看月。那是他第一次注意到月亮的美,母亲告诉他,月亮上有嫦娥,有玉兔,有砍不倒的桂树。后来母亲去世,他再也没有那样看过月亮。
不知过了多久,东方泛白,李白才发现自己脸上有冰凉的泪水。他急忙擦干,掏出纸笔,就着晨光写下新的诗句。这一次,他没有刻意雕琢辞藻,只是把心中所感如实写下。
当他把新作交给赵蕤时,老人读完后久久不语,最后只说了一句:这才是诗。
从此,李白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诗歌。不是华丽的辞藻,不是工整的对仗,而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
---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李白已在赵蕤门下学习了三年。十八岁的他身姿挺拔如青松,眉目间既有书卷气,又不乏侠士的英气。这三年里,他不仅精进了诗艺,更从赵蕤那里学到了纵横家的韬略和道家的自然之道。
这年春天,赵蕤将李白叫到跟前:白儿,你在我这里学得差不多了,是时候出去走走了。
李白一惊:先生要赶弟子走
赵蕤笑道:雏鹰总要离巢。蜀地山水奇秀,你该去亲眼看看,亲身体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弟子该去何处
先去峨眉吧,赵蕤望向西方,那里是普贤菩萨道场,山势雄奇,云海变幻,对你的诗文必有裨益。
李白深深一拜:先生教诲,弟子永志不忘。
赵蕤从怀中取出一柄短剑递给李白:这是我年轻时所用,虽非名器,却也锋利。江湖险恶,带着防身。
李白双手接过,只见剑鞘乌黑,剑柄缠着暗红色的丝绳,拔出半截,寒光凛冽。
还有,赵蕤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