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佛能看透世间一切悲欢。

    在下杜甫,字子美,久仰太白先生大名,冒昧来访,还望恕罪。来人拱手行礼,声音低沉而温和。

    李白眼前一亮。杜甫的诗名他早有耳闻,尤其是那首《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绝非寻常诗人所能及。

    原来是子美兄!李白热情还礼,白常读君诗,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两人一见如故,就在院中石凳上坐下畅谈。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此时尚未成名,但对诗歌的见解却极为独到。他谈起李白在长安创作的《蜀道难》,竟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

    太白兄此诗,雄奇险峻,如见蜀道峥嵘。杜甫由衷赞叹,尤其是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句,道尽人生艰难。

    李白惊讶于杜甫的记性和理解:子美兄过誉了。倒是你的《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二句,白每每读之,如临其境。

    两人从五言谈到七言,从古体论到近体,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已到午时,李白拉着杜甫到城中最好的酒楼醉仙居继续畅饮。

    醉仙居二楼临窗的座位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洛阳城。李白点了几样招牌菜和一坛上好的杜康酒,亲自为杜甫斟满。

    子美兄近来可有新作李白举杯相邀。

    杜甫浅酌一口,从袖中取出一卷诗稿:些微拙作,请太白兄指教。

    李白接过细读,多是描写民间疾苦之作,如《兵车行》写戍边征夫的悲惨,《丽人行》讽杨氏姐妹的骄奢。这些诗与他自己的风格迥异,不重辞藻华丽,而贵在情感真挚,尤其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令他肃然起敬。

    子美兄心系苍生,诗中有血有泪,白自愧不如。李白真诚地说。

    杜甫摇头:太白兄诗如天马行空,超凡脱俗,才是维所向往而不可得的境界。

    两人相视一笑,举杯共饮。酒至半酣,李白提议:子美兄可有兴趣同游齐鲁白久闻泰山之雄,孔庙之盛,一直想去一观。

    杜甫眼前一亮:正合我意!我本打算下月东行访友,若能与太白兄同行,再好不过。

    就这样,两人约定三日后启程东行。临别时,杜甫告诉李白,他在洛阳还有几位诗友,明日想引荐给李白认识。李白欣然应允。

    次日,杜甫带着两位年轻人来访。一位是高适,字达夫,已是小有名气的边塞诗人;另一位是岑参,年纪最轻,却已在安西都护府任过职,诗风雄浑豪放。四人一见如故,在李白住处畅谈通宵,论诗饮酒,好不快活。

    三日后,李白与杜甫如约踏上东行之路。高适和岑参因另有要事,不能同行,但相约他日再聚。李白买了一匹骏马,杜甫则骑着一头温顺的毛驴,两人并辔而行,虽速度不一,却也不急不躁,正好沿途赏景谈诗。

    出洛阳向东,地势渐趋平缓。时值初夏,田野里麦浪翻滚,农人正忙着收割。杜甫对农事似乎很熟悉,不时向李白讲解各种耕作细节。李白虽出身商贾之家,但自幼读书学剑,对农事一窍不通,听得津津有味。

    子美兄如何懂得这些李白好奇地问。

    杜甫微微一笑:家父曾任县令,我幼时常随他下乡体察民情。后来家道中落,更亲身经历过耕种的艰辛。

    李白注意到杜甫说这话时,眼中闪过一丝阴霾。他想起杜甫诗中那些描写民间疾苦的句子,原来都有亲身经历为基础,难怪如此真切动人。

    当晚,两人在汜水镇的一家小客栈投宿。晚饭后,他们坐在院中槐树下乘凉。李白取出随身携带的酒壶,与杜甫对饮。月光如水,洒在两人身上,远处传来汜水潺潺的声音。

    太白兄在长安,可曾见过当今圣上杜甫突然问道。

    李白摇头:虽曾多方奔走,终无缘得见天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诗仙李白传奇(少年--中年期)简介 >诗仙李白传奇(少年--中年期)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