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颜。他顿了顿,子美兄可有仕进之心

    杜甫仰望明月,轻叹一声:读书人谁不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只是朝中李林甫专权,贤路壅塞,非世家大族,难有出头之日。

    李白深有同感:我在长安就因此碰壁。不过...他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大丈夫立于天地间,何必拘于仕途一途以子美兄之才,纵不仕进,亦能以诗名传世。

    杜甫苦笑:诗名终究虚妄。眼见百姓疾苦,社稷隐忧,却无能为力,这才是最痛苦的。

    李白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杜甫与自己的不同。他追求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杜甫心中装的却是天下苍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却同样令人敬佩。

    旅途继续,两人经开封、过曹州,十日后抵达泰山脚下的岱宗镇。远远望去,泰山如一位端坐的巨人,云雾缭绕中更显神秘威严。

    明日我们登山如何李白兴致勃勃地提议。

    杜甫点头赞同:正合我意。泰山乃五岳之首,自古帝王封禅之地,必有许多古迹可寻。

    当晚,两人在客栈早早歇息,为次日登山养精蓄锐。李白却辗转难眠,索性起身点灯,写下《赠杜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写完后,他轻声吟诵,心中莫名涌起一丝离愁。与杜甫相识虽短,却有种相识多年的默契。这种知音之情,比功名利禄更珍贵百倍。

    次日天未亮,两人便起身准备。李白换上了轻便的短打,杜甫则依旧穿着他的青布长衫。客栈老板为他们准备了登山的竹杖和干粮,还特意叮嘱:山顶风大,多带件衣裳。

    初夏的清晨,空气清新凉爽。两人沿着古老的石阶一步步向上攀登。起初山路平缓,两旁古木参天,鸟鸣啁啾。越往上走,石阶越陡峭,有时几乎垂直,需手脚并用才能攀爬。

    难怪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喘着气说,这般陡峭,确实能磨练人的意志。

    李白虽体力较好,但也汗流浃背。两人走走停停,每到一处平台便稍作休息,欣赏不同高度的景色。半山腰处,他们在一棵古松下歇脚,李白取出酒壶,与杜甫共饮。

    子美兄请看,李白指着远处云海中若隐若现的群山,像不像海上仙山

    杜甫凝神远眺,不禁赞叹:果然如蓬莱仙境!难怪秦皇汉武都要来此封禅,祈求长生。

    正说话间,一阵山风吹来,云海翻腾,景象瞬息万变。李白看得入神,突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杜甫听罢,拍手称妙:好一个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太白兄此诗,真把泰山的仙气写活了!

    李白笑道:随口胡诌,让子美兄见笑了。

    绝非胡诌。杜甫认真地说,诗中景象虽夸张,却与眼前实景神韵相通。这正是我学不来的境界。

    两人继续攀登,午后时分终于抵达山顶。极目远眺,齐鲁大地尽收眼底,黄河如带,汶水如线,远处的城市村庄如同棋盘上的棋子。一股豪情在李白胸中激荡,他忍不住仰天长啸,声震山谷。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诗仙李白传奇(少年--中年期)简介 >诗仙李白传奇(少年--中年期)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