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准备了住处。李白轻抚妻子的脸颊,这一年多来,我明白了家庭的可贵。此番若得功名,必要与你们共享荣华;若不得志,也有你们在身边安慰。
许氏再也忍不住,扑进李白怀中啜泣起来。李白轻拍她的背,感受着怀中人的颤抖。这一刻,他比任何时候都清楚自己的选择——不再是为了虚无的功名,而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才华价值。
当晚,李白与元丹丘在前厅畅饮至深夜,详细询问长安近况。元丹丘告诉他,自从李林甫失势后,朝廷风气有所改善,杨国忠虽掌权,但对文人还算礼遇。玉真公主因修道之故,在朝中影响力虽不如前,但仍是皇帝最信任的胞妹。
太白,你这次真是撞大运了。元丹丘醉醺醺地说,玉真公主读了你的《将进酒》,赞不绝口,说是有仙气。她在圣上面前力荐,说你非世俗之才,应当破格重用。
李白摇头苦笑:我这些年碰壁多了,不敢抱太大希望。能得一闲职,养家糊口足矣。
哎,你这就小看自己了。元丹丘拍桌道,你的诗名早已传遍天下,连圣上都耳熟能详。此番入京,必得重用!
李白不置可否,只是举杯相邀。仕途浮沉,他已学会不过分期待,但内心深处,那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依然在燃烧。
接下来的日子,许家一片忙碌。许氏整理行装,处理不能带走的家当;李白则拜访安陆的亲友故交,一一告别。最让他意外的是,当地官员听说他受朝廷征召,纷纷前来攀交,送礼的、请酒的络绎不绝,与往日的冷落形成鲜明对比。
世态炎凉,一至于此。李白对许氏感叹。
许氏一边叠衣服一边说:夫君何必感慨人之常情罢了。重要的是不忘初心。
李白深以为然。临行前夜,他独自在院中踱步,望着满天星斗,突然诗兴大发,回屋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写完后,他轻声吟诵,尤其是最后两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道尽了他此刻的豪情与自信。这一次,他不再是为功名而功名,而是真正相信自己的才华值得被重用。
许氏走进书房,看到诗稿,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夫君此去,志在必得
李白摇头:志在尽力,不在必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许氏松了口气:夫君能有这般心态,妾身就放心了。
她取出一块玉佩,挂在李白颈上:这是祖父留给我的,说是能保平安。夫君带上它,就像带着我和平阳在身边。
玉佩温润如水,上面雕刻着松鹤延年的图案。李白郑重地收在衣内,然后从书架上取下一卷诗集交给许氏:这是我近年诗作的手稿,留给你们。若想我了,就看看这些诗。
许氏接过,紧紧抱在胸前。
次日清晨,许家门口停着两辆马车。前一辆载李白和元丹丘,后一辆是许氏、平阳和一名侍女。行李简单,除了必要的衣物和书籍,李白只带了那方许圉师传给他的砚台。
邻居们纷纷出来送行,有羡慕的,有嫉妒的,也有真心祝福的。平阳兴奋地在马车里钻进钻出,向小伙伴们炫耀要去长安了。许氏则安静地站在一旁,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
李白最后环顾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家,突然有些不舍。在这里,他经历了婚姻的幸福、为婿的责任、丧亲的悲痛,也体验了平凡生活的温馨。如今即将踏上新的征程,或许再回来时,已是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