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和师兄们探讨研究。李丰对这个勤奋好学、悟性极高的徒弟格外关照,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一日,医馆里突然一阵骚乱,只见几个大汉抬着一位高热不退、神志昏迷的患者匆匆赶来。患者家属焦急万分,泪流满面地哭诉着:大夫,求求您救救我家相公吧,他突然就变成这样了,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李丰赶忙上前,为患者把脉、查看舌苔,神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他尝试了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患者的病情并未见好转。
王怀隐在一旁看着师傅紧锁的眉头和疲惫的神情,心中既担忧又焦急。他想起自己近日研读《伤寒杂病论》时,看到过类似病症的记载,心中涌起一股勇气。他走到师傅身边,轻声但坚定地说:师傅,我想尝试用《伤寒杂病论》中的白虎汤加减,或许能对这位患者的病情有所帮助。但徒儿资历尚浅,还请师傅定夺。李丰看着王怀隐,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更多的是对他的信任。李丰点头同意:你且一试,但要谨慎用药,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王怀隐迅速转身,来到药柜前,精心挑选药材,严格按照比例称量。他的双手虽因紧张而微微颤抖,但眼神却无比专注。抓完药后,他亲自来到后院煎药,守在药炉旁,一刻也不敢离开。看着药汤在锅中翻滚,他心中默默祈祷着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药煎好后,王怀隐小心翼翼地端着药碗,来到患者身边。他和师兄们一起,将药汤缓缓灌入患者口中。随后,他便守在患者身旁,眼睛紧紧盯着患者的一举一动,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担忧。时间在紧张的氛围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仿佛凝固了一般。
终于,患者服药后,额头开始微微出汗,高热竟真的有所减退。王怀隐心中大喜,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为患者把脉、查看症状。经过几天几夜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患者终于悠悠转醒,病情逐渐好转。患者家属感激涕零,拉着王怀隐的手,泣不成声:大夫,您就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啊!李丰看着王怀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怀隐,你做得很好。医学之道,贵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敢于尝试新的方法。你要继续保持这份钻研精神。王怀隐感激地看着师傅:师傅,这都是您平日教导有方,徒儿只是学以致用。若没有师傅的教诲,徒儿也无法做到。
此事过后,王怀隐在小镇上的名声渐渐传开,来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他对待每一位患者都认真负责,详细问诊、仔细把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最适合的药方。他开出的药方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价格亲民,让普通百姓都能看得起病。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苦百姓,王怀隐都一视同仁,耐心诊治,赢得了百姓们的一致赞誉和敬重。
然而,王怀隐并未因此而满足。他深知医学的海洋浩瀚无垠,自己所学不过是沧海一粟。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医术,他决定离开家乡,踏上游历四方的征程,拜访各地名医,学习不同的医学流派和治疗方法,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第二章:游历四方
博采众长
王怀隐告别了师傅和家乡,背着那装满医书和药材的药箱,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游历之路。他的足迹遍布繁华的都市和偏僻的乡村,每到一处,他都会虚心向当地的郎中请教,学习他们独特的用药经验和治疗技巧,同时在遇到百姓有病时,他定是苦思冥想,帮助病痛者治病。
在江南的一座小镇上,王怀隐听闻有位老郎中擅长用草药治疗风湿痹痛,疗效显著,声名远扬。他慕名前往,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老郎中的住所。那是一座古朴的小院,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草药,散发着阵阵清香。王怀隐轻轻叩响院门,一位精神矍铄的老郎中打开了门。王怀隐恭敬地作揖行礼:晚辈王怀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