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久闻前辈医术高超,擅长治疗风湿痹痛,特来请教,还望前辈不吝赐教。老郎中见王怀隐态度诚恳,眼神中透着对医学的执着与热爱,心中十分欢喜,便热情地将他迎进院内。
老郎中带着王怀隐来到药圃,指着一株株草药,详细地介绍道:这是独活,其味辛苦,性微温,能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尤其善于治疗下半身的风湿痹痛;这是桑寄生,可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与独活配伍使用,能标本兼治,增强疗效。我在治疗风湿痹痛时,常以这两味药为基础,再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王怀隐认真聆听,不时点头,将老郎中的每一句话都牢记在心。他蹲下身子,仔细观察草药的形态、色泽,闻着它们独特的气味,心中对这些草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跟随老郎中学习的日子里,王怀隐还参与了一些患者的治疗过程。有一位中年男子,患风湿痹痛多年,每逢阴雨天,关节疼痛难忍,行动不便。老郎中让王怀隐为患者把脉诊断,王怀隐根据所学,判断患者为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老郎中点头认可,随后开出药方,以独活、桑寄生为主药,加入防风、秦艽等祛风除湿之品,又添上牛膝、杜仲等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王怀隐按照药方抓药、煎药,亲自送到患者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关节疼痛减轻,活动也更加自如。王怀隐看着患者逐渐康复,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对老郎中的医术也愈发钦佩。
离开江南小镇后,王怀隐继续踏上旅程。在中原的一个县城,他遇到了一位擅长针灸的医者。这位医者能用几根银针,巧妙地缓解患者的病痛,其精湛的针灸技艺令人称奇。王怀隐被深深吸引,决定留下来跟随他学习针灸之术。
医者对王怀隐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悉心教导他。从穴位的精准定位到针法的运用,王怀隐都刻苦钻研,不敢有丝毫懈怠。医者告诉他:针灸之道,在于精准和火候。下针时要心无杂念,全神贯注,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掌握进针的深度和角度。手法要轻重适度,恰到好处,以激发经气,达到治疗目的。王怀隐每日练习针法,在自己身上试针,感受针感。刚开始时,他常常因为掌握不好力度而感到疼痛,但他从未放弃。经过无数次的练习,他逐渐掌握了精湛的针灸技艺。
有一次,一位患者因腰部扭伤,疼痛难忍,无法弯腰。医者让王怀隐为患者施针治疗。王怀隐仔细地在患者腰部及腿部的相关穴位进行消毒,然后手持银针,屏住呼吸,迅速而准确地刺入穴位。他根据患者的反应,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调整针感。过了一会儿,患者惊讶地说:大夫,我感觉腰部疼痛减轻了好多,好像能活动了。王怀隐心中一喜,继续施针治疗。经过几次针灸治疗后,患者的腰部疼痛基本消失,恢复了正常活动。
除了学习医术,王怀隐还留意各地的风土人情与饮食习惯对疾病的影响。他发现北方气候寒冷,人们多食肉类,体质较为壮实,但易患痰湿之症;南方气候炎热潮湿,人们饮食清淡,但多湿热之疾。他将这些观察与自己的医学知识相结合,总结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在岭南地区游历期间,王怀隐遇到了一场瘴气病的爆发。许多百姓感染瘴气,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昏迷等症状,当地的郎中们对此病也颇为棘手,治疗效果不佳。王怀隐想起自己在游历中所了解到的关于瘴气病的知识,结合患者的症状,判断为湿热毒邪所致。他运用清热利湿、解毒辟秽的方法,开出独特的药方。
他在药方中选用了青蒿、槟榔、草果等具有清热化湿、辟秽解毒功效的药材,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为了确保药方的疗效,他亲自上山采集草药,监督煎药过程。他还组织当地百姓清理环境,改善卫生条件,防止瘴气病的进一步传播。
在治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