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程中,有一位年轻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高热不退,神志昏迷。王怀隐守在患者身边,不断调整药方,尝试不同的治疗方法。他还运用针灸疗法,刺激患者的穴位,以醒脑开窍,清热泻火。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患者终于苏醒过来,病情逐渐好转。在王怀隐的悉心治疗下,越来越多的患者康复,当地百姓对他感激不已,称他为救命恩人。通过这次治疗瘴气病的经历,王怀隐对瘴气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丰富了自己的医学经验。
第三章:入仕宫廷
杏林佳话
经过多年的游历,王怀隐的医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声名远扬。此时,宋朝建立,天下初定,宋太宗赵光义广纳贤才,听闻王怀隐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便召他入宫,任命为尚药奉御,掌管宫廷医药之事。
初入宫廷,王怀隐深感责任重大。宫廷中的患者非富即贵,病情往往复杂多变,且备受关注,容不得半点马虎。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诊断、每一张药方都关乎着皇室成员的健康和安危。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他潜心研究宫廷中流传的各种医学典籍和秘方,这些珍贵的资料中蕴含着历代宫廷御医的智慧结晶。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力求为皇室成员提供最精准、最有效的治疗。
一日,宋太宗的宠妃突然患病,面色苍白如纸,腹部疼痛难忍,还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太医院众太医紧急会诊,各抒己见,开出了几剂药方。然而,宠妃服用后,病情并未得到明显好转,反而愈发虚弱。宋太宗心急如焚,下令务必尽快治好宠妃的病。王怀隐得知后,立刻前往宠妃寝宫。
他来到宠妃床前,神情凝重,仔细为宠妃把脉。他的手指轻轻搭在宠妃的脉搏上,感受着脉象的细微变化,同时观察宠妃的舌苔、面色和神态。随后,他详细询问了宠妃发病前后的饮食起居情况。经过一番全面而细致的诊断,王怀隐心中有了判断。他认为宠妃是因误食生冷食物,导致寒凝气滞,脾胃失调,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症状。
王怀隐向宋太宗禀明病情后,开出一剂温中散寒、理气和胃的药方。他选用了干姜、附子等温热之品以温中散寒,木香、砂仁等理气之药以和胃止痛,并精心调配剂量。为了确保药方的质量和疗效,他亲自前往御药房监督煎药过程。他守在药炉旁,仔细观察火候,看着药材在锅中翻滚,蒸汽弥漫,心中默默祈祷宠妃能够早日康复。
药煎好后,王怀隐小心翼翼地端着药碗,来到宠妃床前。他轻声安慰宠妃:娘娘,这药虽苦,但对您的病情大有裨益,请您趁热喝下。宠妃微微点头,在宫女的搀扶下,缓缓喝下了药汤。王怀隐一直守在宠妃身边,密切观察着她的反应。
过了一会儿,宠妃紧皱的眉头渐渐松开,轻声说道:本宫感觉腹痛似乎减轻了一些。王怀隐心中一喜,但仍不敢放松警惕。他继续观察宠妃的症状变化,根据病情适时调整药方。经过几天的精心治疗,宠妃的病情逐渐好转,面色恢复红润,恶心呕吐的症状也消失了。宋太宗得知宠妃康复,龙颜大悦,对王怀隐的医术大为赞赏,对他愈发信任和器重。
在宫廷中,王怀隐不仅专注于治病救人,还致力于医学典籍的整理和编纂。他深知,许多珍贵的医学知识散落在民间和宫廷的各个角落,若不加以整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传。于是,他向宋太宗提议编纂一部大型医学著作,以汇聚天下医学精华,造福后世。宋太宗欣然应允,并给予他大力支持,调配了太医院的众多太医协助他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
王怀隐带领太医院的太医们,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编纂工作。他们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宫廷秘方以及历代医学典籍中的精华内容,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为了获取一手资料,王怀隐还亲自走访民间郎中,虚心请教,记录下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