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的字我看了。林教授翻看着程远的作品,有根基,但缺乏系统训练。你爷爷是怎么教你的
程远如实相告:小时候只是让我临帖,没有专门学过。
可惜了。林教授摇头,不过现在开始也不晚。我手头有一套明代刻本《文选》需要誊写,你能胜任吗
程远心跳加速。《文选》是部头很大的古籍,如果能接下这个工作,收入相当可观。
我可以试试。他谨慎地回答。
不是试试,是要做好。林教授严肃地说,这套书是一位老友的珍藏,他想留个抄本传给子孙。我给你三个月时间,报酬三万,如何
三万!程远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相当于他以前一个半月的工资,而现在只需要抄书就能赚到。
我一定全力以赴。程远郑重承诺。
离开林教授家时,程远在楼道里遇到一个年轻女子,约莫二十五六岁,抱着一摞书正要进门。两人擦肩而过时,女子好奇地看了他一眼。
小满,回来了林教授的声音从屋里传出。
爷爷,我买了您要的参考书。女子应道,又看了程远一眼,才走进屋去。
程远这才意识到,那是林教授的孙女。不知为何,那惊鸿一瞥让他心跳加速。也许是她眼中那种对书籍的热爱,与他产生了共鸣。
回家的路上,程远的脚步轻快了许多。三个月三万,这意味着他暂时不必为生计发愁了。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条新路——一条能将他的文学素养、编辑经验和书法基础结合起来的路。
或许,失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开始。
7
挑战
程远第一次见到那套明代刻本《文选》时,呼吸几乎停滞。林教授从特制的樟木书箱中取出这部古籍,动作轻柔如同对待新生儿。书页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边角处有历代收藏者的批注,墨色深浅不一,记录着时光的流逝。
这是万历年间刻本,存世不多。林教授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册,你要抄写的不仅是正文,还包括所有批注和印章。
程远凑近观察,发现那些批注字迹极小,有些甚至藏在字里行间。这些都要抄他忍不住问。
当然。林教授推了推眼镜,批注往往比正文更有价值。你看这里——他指向一页边角的几行小字,这是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亲笔,记录了他得到此书的过程。
程远咽了口唾沫。三万块的报酬果然不是好拿的。光是辨认这些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批注,就是一项浩大工程。
我给你准备了参考书。林教授指向书房一角堆放的几本书籍,《中国古籍版本学》、《藏书家印鉴考》,还有《历代书法字典》。先研读这些,再动笔。
接下来的三天,程远把自己关在家里,啃读那些专业书籍。他发现古籍的世界远比想象复杂——不同朝代的避讳字、纸张特点、刻工风格......每本书都像一扇新打开的门,后面是无穷无尽的知识迷宫。
第四天清晨,程远终于铺开宣纸,蘸墨写下第一个字。笔尖触纸的瞬间,他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庄重感。这不是普通的抄写,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他要将四百年前工匠刻下的文字,通过自己的手传递给未来。
然而,实际操作远比理论困难。程远很快发现,明代刻本的字形与现代印刷体差异很大,许多字他根本不认识,必须不断查阅工具书。一天下来,他只完成了半页,还错误百出。
晚上,程远揉着酸痛的手腕,盯着自己歪歪扭扭的字迹发呆。手机突然震动,是母亲发来的微信:儿子,最近工作怎么样
程远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不知如何回复。失业的事他一直瞒着父母,怕他们担心。现在虽然有了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