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入不高,但至少能解决燃眉之急。

    好,我试试。

    4

    初试

    陈老板给了程远一份十页的古文,要求他用毛笔小楷誊写在宣纸上。

    这是我朋友要的样本,如果合格,会有更多工作。陈老板递给他一套笔墨纸砚,三天后我来取。

    回到家,程远铺开宣纸,研好墨,却迟迟下不了笔。他已经多年没有认真写过毛笔字了,手指僵硬,心跳加速。

    放松,就像小时候爷爷教你那样。程远自言自语,回忆爷爷教他写字的情景。老人总是说:写字如做人,要端正,要有骨气。

    第一笔落下,歪歪扭扭。程远撕掉重来。第二张,墨迹晕开。第三张,字形松散......

    整整一个下午,程远都在与笔墨搏斗。废纸堆了一地,手腕酸痛不已,却连一页合格的都没写出来。

    夜幕降临,程远瘫在椅子上,看着自己颤抖的手指。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沉迷于电脑和手机,连最基本的书写能力都退化了。这种退化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专注做一件事了。

    第二天清晨,程远改变了策略。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先练习基本笔画,找回手感。横、竖、撇、捺......每一笔都全神贯注,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

    渐渐地,手指的记忆被唤醒,字迹开始变得流畅。到第三天,程远终于完成了十页的抄写。虽然远不如爷爷的字漂亮,但至少工整可读。

    陈老板如期而至,仔细检查了程远的作品。

    嗯,基本功还在,就是缺乏练习。他点点头,这样吧,我给你一个机会。这里有一本《唐诗三百首》的抄写工作,五十页,给你两周时间。报酬两千,如何

    程远在心里快速计算。两千块两周,相当于每天一百多,虽然不多,但至少是个开始。

    我接。他毫不犹豫地答应。

    5

    专注

    接下《唐诗三百首》的抄写任务后,程远的生活突然有了规律。每天早上七点起床,洗漱、吃简单的早餐,然后开始抄写。中午休息一小时,下午继续,直到傍晚。

    起初,进度很慢。程远力求完美,一个字写歪了就整页重来。但随着练习的增加,他的手越来越稳,速度也逐渐提升。

    抄写过程中,程远发现自己开始真正读这些诗了。以前做编辑时,他常常一目十行,只关注错别字和排版问题。而现在,每个字都要亲手写下,每个词都要细细品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程远一边抄写,一边轻声念出。他突然理解了李白当时的心境——那种独在异乡的孤独感,与此刻失业在家的自己何其相似。

    抄到杜甫的《春望》时,国破山河在五个字让程远的手停了下来。他想起了自己被裁员的那个下午,想起了空空如也的书柜,想起了银行卡里不断减少的数字。一滴泪水落在宣纸上,晕开了破字的最后一笔。

    程远没有重写这一页。他决定保留这个瑕疵,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情感。或许,这就是手抄本的价值所在——不仅是文字的复制,更是情感的传递。

    两周后,程远按时完成了任务。这次的作品明显比第一次好得多,字迹工整又不失灵动,有些字甚至能看到爷爷的影子。

    陈老板非常满意:进步很大!我朋友想见见你,他手头有个大项目。

    6

    贵人

    在陈老板的安排下,程远见到了那位朋友——一位七十多岁的退休教授,姓林。

    林教授住在海淀区一栋老式教授楼里,家里堆满了书籍和字画。他戴着厚厚的眼镜,说话慢条斯理,但眼神锐利如鹰。

    小程啊,你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30岁失业,我靠抄书东山再起简介 >30岁失业,我靠抄书东山再起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