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话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泪水中的高飞远扬
高望重的文臣之首张昭坚决主张降曹。

    “是良史陈寿在与你议论东吴之事,不是汉人陈寿,否则,照我的本性,才懒得提江东。”我这么说,“降曹是错误的判断,却不是张昭品性的污点。他不是为个人富贵才力主归降。孙权决意奋起反击时,张昭也为战争出力不少,战胜后他像主战派一样欢欣鼓舞。数十年来张子布之举止言行,无不为江东着想,堪称东吴忠良。再看孙权怎么对待忠良!”

    “你说?还是要我帮帮忙?”赵直问。

    “你肯帮忙当然更好。”

    “只是我不大熟这一窝子事……”

    “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你应该可以把我带去吧?”

    “这个没问题。”

    很顺利地来到东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四月丙申的武昌皇宫。前一天这里还仅仅能被称为“王宫”,孙权的登基使人人事事物物随之提升一阶。赵直在新修葺的宫殿里好奇地走来走去,它既不像曹魏庙堂般华美宏大:洛阳、长安毕竟是多年古都;亦不像季汉朝廷般朴素简约:丞相对效率的追求充分体现在建筑上;吴宫每一处都雕刻得很精致,却失之琐碎,虽然高大宏伟,却空洞虚浮;朴素处根基不稳、简约处几至简陋,乍一看,活像为满足一时虚荣搭建的炫耀品。孙权正以炫耀者的姿态高高就坐,冠冕玉珠由九串增为十二串。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借用秦末义军的话来讽刺望之不似帝君的孙权也能登上九五之位。

    “没有公瑾开疆拓土、力败敌强之功,何来今日之事!”孙权叹道。

    众人啧啧称是时,阶下闪出满头白发的张昭,手捧笏板,板上密密麻麻写满颂扬之辞:孙权称帝,对曾接受过孙策与吴国太两次托孤的张昭而言,也是功德圆满,他正欲开口……孙权挥手大笑:“张公歇歇吧!当年要是听了你的话,如今朕就要在街上讨饭了。”

    张昭一时面如金纸,他颤巍巍匍匐在地,不发一语,汗流浃背。满朝文武,也被孙权这句“不合时宜的玩笑”、或者说“正当其时的斥责”惊得目瞪口呆。

    “小人本性!”我愤愤,“登临帝位时,早忘却是谁把他扶上马!”

    “你这一句用典,我是知道的。”赵直引入三十年前一段旧话:先是个少年撕心裂肺的号啕,边哭边喊:“哥……大哥!”这时有一个严肃的男声制止他:“孙孝廉!身为后继之主,贵在承担前人事业,将它发扬光大,成就不世之功!如今天下扰攘,盗贼四起,你怎能抛下正事,匹夫般一味哭泣!?”——这是孙策亡故时的事。素有威名的张昭亲自扶十九岁的孙权上马,众人下拜臣服。

    “该让孙权听听这段话。”我道。

    赵直淡淡笑了:“忘恩负义之人,听也白听。孙权对张昭怨望已久。我曾与伯言谈公孙渊事,伯言告诉我一个故事。”嘉禾二年(公元233年),孙权派遣使臣携带重宝封辽东公孙渊为燕王,吴臣都认为公孙渊反复无常,不该对他如此优渥,孙权不从。“张子布为人刚直,认准事理,就会一条道走到黑。反对册封公孙的人里,数他态度最强硬。”赵直道,“反复理论,终于令孙权怒不可遏,手把腰刀说:‘吴国士大夫入得宫来拜我,出得宫去拜你,我对你的敬重,已经到了极限!你却一再挑战我的极限,我还真怕一个冲动,做出出格的事!’张昭闻言,久久望着孙权道:‘明知你听不进我的话,我却一再陈说,只因一直记得太后临终把我唤至床边的托孤之语。’”

    “然后呢?”

    “君臣抱头痛哭。”

    “……还真滑稽。”

    赵直继续道:“哭归哭,交恶归交恶。孙权一意孤行、遣使策命,张昭称病不朝。”他摊开手掌,我看到更滑稽的一幕发生在张府门前。

    “老家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时代人生之三国启示录简介 >时代人生之三国启示录目录 > 第十话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泪水中的高飞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