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堂之上:此等乱臣贼子,留之何用!玄烨紧握龙椅扶手,指甲几乎掐进掌心。退朝后,他躲在角落里偷偷抹泪,却被孝庄撞见。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孝庄扳过他的肩膀,皇孙要记住,越是愤怒,越要冷静。
第四章:联姻结盟固根基
康熙四年九月,紫禁城张灯结彩,一片喜庆。年仅十二岁的玄烨在太和殿举行大婚典礼,迎娶赫舍里氏为皇后。赫舍里氏身着凤冠霞帔,端庄优雅,与玄烨并肩而立,宛如一对璧人。然而,这场看似美满的婚姻,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联姻。
婚礼当夜,孝庄独坐慈宁宫,望着窗外的明月出神。苏麻喇姑端来一碗安神汤:太后,夜深了。孝庄摆了摆手:苏麻,你说,这一步棋,能否走活苏麻喇姑沉默片刻:索家既已联姻皇室,定会全力相助。只是……鳌拜恐怕不会善罢甘休。
果然,婚后不久,鳌拜便以皇后礼仪不合祖制为由,挑起事端。他在朝堂上大肆抨击礼部官员,要求重审婚礼流程。玄烨刚要反驳,却被孝庄一个眼神制止。退朝后,孝庄将玄烨叫到跟前:皇孙,此时不可与鳌拜正面冲突。我们要等,等一个时机。
在孝庄的授意下,玄烨开始韬光养晦。他每日与侍卫们练习布库(摔跤),看似玩物丧志,实则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鳌拜得知后,果然放松了警惕,甚至在私下嘲笑玄烨:不过是个贪玩的孩童,不足为惧。
而在幕后,孝庄与索尼加紧谋划。索尼称病在家,却通过儿子索额图与朝中忠臣保持联络。他们暗中搜集鳌拜的罪证,等待着一击必杀的时机。
第五章:智擒权臣震朝野
康熙八年五月,时机终于成熟。玄烨以商议国事为由,召鳌拜入宫。鳌拜毫无防备,大摇大摆地走进武英殿。刚一踏入殿门,早已埋伏好的少年侍卫们一拥而上,将他死死按住。鳌拜虽力大无穷,却寡不敌众,很快便被制服。
鳌少保,这布库可还尽兴玄烨端坐龙椅,声音虽稚嫩,却透着威严。他命人宣读鳌拜的三十大罪状,每念一条,殿内便响起一阵惊呼。鳌拜瘫倒在地,望着眼前这个曾经被他轻视的少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孝庄站在乾清宫的宫墙上,望着欢呼的百姓,泪水模糊了双眼。多年的隐忍与谋划,终于换来了这一刻。玄烨跪在她面前:孙儿今日能扳倒鳌拜,全赖皇祖母教导。孝庄扶起他,颤声道:皇孙长大了,今后的路,要靠你自己走了。
然而,扳倒鳌拜只是开始。朝中鳌拜的党羽众多,如何安抚人心、整顿吏治,成了玄烨面临的新挑战。孝庄虽不再直接干预朝政,但仍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孙儿。她将自己多年的治国经验倾囊相授,帮助玄烨一步步巩固皇权。
第六章:三藩势大隐祸端
解决了鳌拜,另一个巨大的威胁却悄然逼近——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各自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每年耗费大量钱粮,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玄烨看着户部送来的奏折,眉头紧锁:三藩之患,若不早除,必成大患!
孝庄深知此事的棘手。她将洪承畴留下的《平南策》交给玄烨:当年先帝招降吴三桂,许以高官厚禄,如今想要撤藩,谈何容易。她建议玄烨先试探三藩的态度,再做打算。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以年老为由,请求归老辽东,并让其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玄烨借此机会,下旨批准撤藩。吴三桂和耿精忠察觉到朝廷的意图,表面上请求撤藩,实则暗中准备起兵叛乱。
孝庄得知消息后,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她目光坚定:撤藩势在必行,但需做好万全准备。在她的建议下,玄烨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一面派遣心腹监视三藩动向。然而,局势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第七章:叛乱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