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起风云变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起兵,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他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迅速占领贵州、湖南等地。耿精忠、尚之信也纷纷响应,三藩之乱全面爆发。
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玄烨急得团团转,孝庄却镇定自若:皇孙莫慌,越是危急时刻,越要冷静。她分析道,吴三桂虽来势汹汹,但师出无名,且内部矛盾重重;朝廷兵多将广,只要指挥得当,定能平叛。
在孝庄的支持下,玄烨迅速做出部署。他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八旗精锐南下;同时,启用汉将周培公,让他招募乡勇,组建军队。然而,战争初期,清军节节败退,吴三桂的军队一度打到长江北岸。
孝庄心急如焚,她捐出自己的体己钱,用于犒赏将士;又亲自接见出征将领的家属,安抚人心。她还提醒玄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重用周培公,就该给予他足够的信任。玄烨听从了她的建议,放手让周培公指挥作战。
第八章:力排众议用贤才
周培公出身低微,又是汉人,因此在朝中备受排挤。一些满族大臣联名弹劾他,称他心怀不轨,不可重用。玄烨犹豫不决,便向孝庄请教。孝庄反问他:皇孙可还记得,太宗皇帝是如何用人的
她拿出皇太极当年重用范文程的史料,递给玄烨:只要有才能,不论满汉,皆可为我所用。周培公若能平定叛乱,便是大清的功臣。在孝庄的鼓励下,玄烨力排众议,授予周培公抚远大将军印,让他全权负责平叛事务。
周培公不负所望,他率领军队屡建奇功,先是收复了陕西,又在河南击败了吴三桂的主力。然而,就在他准备乘胜追击时,朝中却传来了调他回京的旨意。原来,一些满族大臣嫉妒他的功劳,在玄烨面前进谗言,称他拥兵自重,恐生异心。
玄烨无奈之下,只得将周培公召回。周培公明白其中缘由,他没有怨言,只是将自己绘制的《皇舆全览图》献给玄烨:臣虽不能再为皇上效力,但此图可助皇上一统江山。孝庄得知此事后,叹息道:自古功臣多磨难,皇孙日后用人,需更加谨慎。
第九章:决胜千里定中原
尽管周培公被召回,但他训练的军队却成了平叛的主力。在图海的率领下,清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收复湖南、广西等地。吴三桂节节败退,最终在衡州称帝后不久便病死。
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帝位,退守云南。康熙二十年,清军包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终于平定。消息传来,北京城内一片欢腾。玄烨亲自到太庙祭告祖先,孝庄也来到太和殿,看着意气风发的孙儿,心中满是欣慰。
然而,这场长达八年的战争,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玄烨深知,此时最要紧的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在孝庄的建议下,他颁布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减免赋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孝庄虽已年迈,但仍心系百姓。她带头缩减后宫开支,将节省下来的钱财用于赈济灾民。她还经常告诫玄烨:得民心者得天下,皇孙切不可忘记百姓的疾苦。玄烨将这些话铭记于心,开始了他长达六十一年的治国之路。
第十章:漕运梗阻民生艰
三藩之乱平定后,玄烨将目光转向了漕运。漕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承担着南粮北运的重任。然而,由于多年战乱,漕运河道堵塞,沿岸官员贪污腐败,导致漕运效率低下,粮价飞涨。
玄烨决定亲自巡视漕运。他微服私访,看到的景象让他触目惊心:河道里淤泥堆积,船只搁浅;漕帮与官府勾结,强收过路费;百姓们食不果腹,怨声载道。他愤怒地对随行官员说:如此下去,国将不国!
孝庄得知后,提醒他:漕运牵扯多方利益,改革需循序渐进。她建议玄烨先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