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感慨道:漠北从此再无大患!
然而,噶尔丹仍未死心,他逃至科布多,企图东山再起。玄烨深知,除恶务尽,于是再次发兵追击。最终,噶尔丹众叛亲离,走投无路,服毒自尽。至此,准噶尔之乱彻底平定,大清的版图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十八章:治河能臣蒙冤屈
在忙于平定边疆战乱的同时,玄烨始终没有忘记治理黄河。靳辅与陈潢二人兢兢业业,采用束水攻沙之法,成效显著。黄河水患得到有效遏制,漕运也更加通畅,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
然而,树大招风。靳辅的改革触动了许多官员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弹劾靳辅,称其屯田害民,阻挠漕运。更有甚者,诬陷陈潢贪污受贿。玄烨收到弹劾奏折后,犹豫不决。一方面,他深知靳辅、陈潢治河有功;另一方面,众多大臣联名弹劾,也不得不慎重对待。
孝庄得知此事后,对玄烨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若因小人之言而弃贤才,岂不让天下寒心但此时朝中舆论压力巨大,玄烨无奈之下,只得将靳辅革职,陈潢入狱。陈潢悲愤交加,不久便含冤而死。
消息传来,孝庄痛心疾首:可惜了一位治河奇才!玄烨也追悔莫及,他亲自为陈潢撰写祭文,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此后,黄河水患再次加剧,玄烨这才意识到靳辅、陈潢的方法是正确的,于是重新启用靳辅,继续治理黄河。
第十九章:太子失德渐失宠
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子胤礽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他骄纵任性,奢侈浪费,甚至结党营私,妄图提前登基。玄烨多次对他进行劝导,但胤礽不仅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
一日,胤礽在行宫设宴,排场奢华,远超规制。玄烨得知后,大为震怒,当众斥责胤礽:如此奢靡,如何担得起江山社稷胤礽非但不认错,还顶撞道:儿臣身为太子,享受些荣华富贵又有何错此言一出,在场众人皆惊。
孝庄听闻此事,忧心忡忡。她将胤礽召至慈宁宫,苦口婆心劝导:你祖父太宗皇帝,一生节俭,方创大清基业。你若继续如此,如何服众但胤礽表面恭敬,内心却不以为然。
此后,胤礽的行为愈发过分,他与索额图等人结成太子党,打压其他皇子,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玄烨对太子的失望越来越深,父子关系日益紧张。一场围绕皇位的争斗,正在皇室内部悄然展开。
第二十章:九子夺嫡初现形
太子失宠,其他皇子蠢蠢欲动。大阿哥胤禔自恃年长,又深得明珠支持,野心勃勃;八阿哥胤禩广结善缘,素有八贤王之称,在朝中拥有众多支持者;四阿哥胤禛则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此外,三阿哥胤祉、十四阿哥胤禵等也各有心思,九子夺嫡的局面逐渐形成。
胤禔为了争夺太子之位,不择手段。他向玄烨进谗言,诋毁胤礽,甚至提议杀掉胤礽,以绝后患。玄烨听后,勃然大怒:虎毒尚不食子,你竟如此狠毒!胤禔因此失去了玄烨的信任,彻底退出夺嫡之争。
胤禩则凭借自己的贤名,四处拉拢人心。他对大臣们礼遇有加,对百姓也颇为关怀,赢得了不少赞誉。然而,玄烨却对他心存疑虑,认为他过于收买人心,有结党之嫌。一次,朝中大臣联名举荐胤禩为太子,玄烨不仅没有应允,反而对胤禩更加警惕。
胤禛则表现得与世无争,他专注于处理政务,对玄烨交办的事情总是尽心尽力完成。他还与僧侣交往密切,营造出一副淡泊名利的形象。实则,他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
孝庄看着众孙儿为了皇位明争暗斗,痛心不已。她多次告诫玄烨:皇子相争,最易伤了皇室和气,也动摇国本。需早做决断,稳定局势。玄烨何尝不知,但面对众多儿子,他又难以抉择。
第二十一章:废立太子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