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康熙四十七年,玄烨终于下定决心,废除太子胤礽。他在热河行宫当众宣布废太子诏书,历数胤礽的种种罪状。诏书宣读完毕,胤礽痛哭流涕,跪地求饶,但玄烨心意已决。
太子被废,朝堂上下一片哗然。八阿哥胤禩以为自己机会来了,更加积极地争夺太子之位。他联合朝中大臣,不断在玄烨面前表现自己。然而,玄烨对他的行为愈发反感,甚至当众斥责他柔奸性成,妄蓄大志。
其他皇子也纷纷加紧行动,夺嫡之争愈发激烈。朝中大臣们各自站队,形成不同的政治集团,互相倾轧。玄烨看着混乱的局面,心力交瘁。他意识到,过早废除太子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经过深思熟虑,康熙四十八年,玄烨决定复立胤礽为太子。他希望通过此举平息皇子们的争斗,稳定朝局。然而,胤礽被废期间受尽屈辱,复位后心态大变,他不仅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更加疯狂地报复那些曾经反对他的人。玄烨对他彻底失望,康熙五十一年,再次将他废黜,并幽禁于咸安宫。
第二十二章:太后病重忧社稷
接连的皇子争斗,让年事已高的孝庄心力交瘁。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常常卧病在床。玄烨得知后,每日处理完政务,都会前往慈宁宫探望。看着祖母日渐消瘦的面容,他心中充满愧疚:孙儿不孝,让皇祖母操心了。
孝庄勉强挤出一丝微笑:皇孙不必自责,这江山社稷,本就重担在肩。只是这皇子之事,需尽快解决,不可再拖。她强撑着病体,为玄烨分析各位皇子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建议。
然而,病情的恶化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孝庄陷入昏迷,太医们束手无策。玄烨心急如焚,他亲自在佛前祈祷,愿以自己十年阳寿换取祖母康复。但天命难违,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太后走完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七十五岁。
临终前,她握着玄烨的手,气若游丝:皇孙……要做一代明君……善待百姓……团结宗室……话未说完,便永远闭上了眼睛。玄烨悲痛欲绝,放声大哭。他遵照祖母遗愿,将孝庄太后暂安于遵化东陵的暂安奉殿,直到雍正三年才正式下葬。
第二十三章:承遗志励精图治
孝庄太后的离世,让玄烨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着祖母的期望和江山社稷的重任,不能沉浸在悲伤里太久。他擦干眼泪,决定继承祖母的遗志,做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繁荣昌盛的明君。
玄烨加大了对吏治的整顿力度,严惩贪污腐败。他设立密折制度,让官员们互相监督,同时亲自批阅大量奏折,了解民间疾苦。对于有才能、有操守的官员,他破格提拔;对于无能之辈,则坚决罢黜。
在经济上,他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他还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为了促进商业发展,他取消了许多不合理的商业税,开放了一些港口,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
文化方面,玄烨大力提倡学习汉文化,他组织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大型文化典籍,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设立了博学鸿儒科,广纳天下人才,让他们为国家效力。
在玄烨的努力下,大清王朝逐渐走向繁荣昌盛,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孝庄太后多年的教导和支持。玄烨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孝庄太后的画像诉说着自己的治国心得,仿佛祖母从未离开。
第二十四章:西北烽烟再燃起
就在玄烨以为天下太平之时,西北准噶尔部再次蠢蠢欲动。噶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承汗位。策妄阿拉布坦野心勃勃,妄图重新统一蒙古各部,与大清分庭抗礼。
他先是吞并了吐鲁番、哈密等地,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