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胤祥深知皇兄新政推行阻力重重,朝中各方势力暗流涌动,稍有不慎便会让新政夭折。他拖着病弱之躯,昼夜操劳,协助雍正整顿财政、改革吏治、办理水利,几乎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辅佐兄长稳固江山之上。
然而,这君臣兄弟间看似亲密无间的关系,在一些人眼中却有着别样解读。民间悄然流传着一种说法,称雍正对胤祥看似重用,实则是将其置于舆论风口,用繁重的政务将其牢牢束缚。毕竟胤祥能力出众,在军中与朝堂皆有声望,若放任其自由发展,难保不会生出异心。更有甚者传言,胤祥之死并非单纯因病,而是长期身心俱疲,在雍正的高压驱使下,最终油尽灯枯。
而十四阿哥胤禵的遭遇,则更成为了雍正刻薄寡恩的佐证。胤禵曾是康熙晚年备受重用的皇子,手握重兵,在西北立下赫赫战功,被视作皇位有力竞争者。雍正即位后,胤禵被火速召回京城,先是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后又被派去为康熙守陵,实际上等同于幽禁。兄弟二人见面时,胤禵拒不行君臣之礼,怒目而视,指责雍正皇位来路不正,引得众人侧目。雍正怒不可遏,却碍于先帝颜面,并未将其严惩,但兄弟之间的嫌隙就此彻底撕开,朝中大臣们私下议论纷纷,民间对雍正的非议也愈演愈烈。
随着这些兄弟的悲惨遭遇逐渐被世人知晓,朝堂内外对雍正的评价两极分化愈发严重。支持新政的官员认为,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雍正为了推行改革、稳固江山,不得不采取雷霆手段;而反对者则抓住雍正对待兄弟的态度不放,大肆批判他冷酷无情、残害手足,这场关于兄弟相残的争议,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为雍正皇帝的一生,蒙上了一层难以消散的阴影。争议的余波并未因兄弟们的失势而平息,反而随着一桩桩秘闻的浮现愈发汹涌。雍正四年,八阿哥胤禩被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改名为阿其那,九阿哥胤禟被改名为塞思黑,受尽折辱后相继死于禁所。这一举措在满朝文武间掀起轩然大波,满族亲贵中不少人认为此举违背了祖宗亲亲睦族的传统,更有宗室老臣在宗祠中长跪不起,痛心疾首地指责雍正罔顾血脉。
与此同时,雍正对兄弟们子嗣的处置也备受诟病。十阿哥胤的儿子弘暄,因替父亲鸣不平,被革去世子头衔,发往盛京充军;十四阿哥胤禵的长子弘春,虽曾被雍正短暂提拔,却在雍正晚年突遭削爵圈禁。这些年轻一辈的遭遇,让宗室子弟人人自危,私下里流传着龙子龙孙不如寻常百姓家儿郎的悲叹。
舆论的风暴甚至波及到了文化领域。江南文人笔下开始出现隐晦批判帝王家事的诗词文章,有书生在科举策论中旁敲侧击地写下兄弟阋墙,非社稷之福,被朝廷以妄议朝政之罪严惩。但文字狱的威慑并未完全堵住悠悠众口,茶馆酒肆间的说书人,将皇子们的恩怨情仇改编成话本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九子夺嫡背后的权谋与血泪,这些故事越传越广,从市井坊间传入了边疆部族的耳中。
远在蒙古草原的王公贵族们听闻这些传闻后,对清廷的向心力也悄然发生变化。原本定期进京朝贡的部落首领,有的开始以各种理由推迟行程,私下议论着连亲手足都容不下的天子,如何能容得下万里疆域。西北边陲的局势也因民间舆论的发酵而变得微妙,一些原本已归降的部族,听闻雍正对待兄弟的手段,暗中与准噶尔部联络,企图趁乱谋取利益。
这场由兄弟相残引发的争议,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不仅动摇着朝廷内部的人心,更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大清王朝的统治根基。而雍正面对这一切,在奏折朱批中写下朕非庸懦之主,岂容宵小妄议,继续以铁腕手段推行新政,只是每当夜深人静时,看着案头兄弟们昔日的往来书信,这位背负着千古骂名的帝王,也会对着烛火,露出无人窥见的落寞与无奈。随着争议的持续蔓延,朝中局势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