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次真正交谈的地方。鬼使神差地,她登上了开往大学城的305路公交车。
车厢里空调开得很足,张丹丹把西装外套搭在手臂上。玻璃窗映出她现在的模样:齐肩短发,淡妆,眼角有了细纹,但眼神比五年前坚定得多。法学院开学一个月,她已经习惯了被称作张同学的同时也被称作张律师。
大学城站到了。熟悉的梧桐树依然挺立,只是更粗壮了些。张丹丹站在校门口,学生证早已失效,但保安看了一眼她手中的法律文书,误以为是返校的教师,便挥手放行。
校园里的气息瞬间将她包围——青草香混合着油墨味,远处篮球场的呐喊,图书馆前自行车铃的叮当声。一切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
她不由自主地走向礼堂,那个迎新晚会的举办地。路上经过文学院的红砖楼,公告栏上贴着诗社招新海报。二十岁的张丹丹曾在那里度过无数个下午,为刘文峰抄写情诗。现在想来,那些诗句里的永恒承诺多么可笑。
礼堂正在翻修,脚手架包围了半个建筑。张丹丹站在警戒线外,望着那个曾经闪耀着聚光灯的舞台。工人们的电钻声掩盖了记忆中的钢琴曲,但当她闭上眼睛,《梦中的婚礼》旋律依然清晰可辨。
同学,这里危险,请退后。戴安全帽的工人提醒道。
张丹丹歉意地笑笑,转身走向图书馆。后门的樱花树已经长得更高大,虽然现在不是花期,但枝叶间隐约可见几个青涩的果实。就是在这棵树下,刘文峰第一次吻了她,当时飘落的樱花瓣沾在了他的睫毛上。
学姐一个怯生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张丹丹回头,看到一个扎马尾的女孩,怀里抱着《刑法学》教材。女孩眼睛亮起来:真的是您!我在法律援助中心见过您。我是法学院大二的李萌。
你好。张丹丹有些意外地接过女孩递来的名片,上面印着法律援助志愿者李萌。
没想到能在这里遇见您!李萌兴奋地说,上周听您分享家暴案件取证技巧,我记了整整三页笔记呢。
她们自然而然地并肩走在林荫道上。李萌说起自己正在做的校园反暴力项目,张丹丹不时给出建议。经过法学院新建的模拟法庭时,李萌突然问:学姐也是这里毕业的吗
中文系,十年前的事了。张丹丹望向远处的主教学楼,那时候法学院还在老校区。
那您为什么转行学法律呢
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张丹丹停下脚步,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法律能给人重新开始的机会。
她们走到校园中心的喷泉广场。正逢下课时间,学生们如潮水般涌过。张丹丹的目光被一个高个子男生吸引——他穿着藏青色毛衣,站在喷泉边等人。那一瞬间,她仿佛看到二十岁的刘文峰转过身来,朝她微笑。
学姐您脸色不太好。李萌担忧地问。
没事,只是想起一些往事。张丹丹摇摇头,幻象消失了,只剩下陌生男生的背影。
李萌善解人意地没有追问。她们在食堂吃了简餐,李萌热情地介绍校园这些年的变化。当谈到新建的心理咨询中心时,张丹丹的手机响了。
丹丹!你跑哪去了林小雨的声音充满活力,我在餐厅等了你二十分钟!
抱歉,我临时...张丹丹看着窗外的夕阳,我在大学城。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需要我过去吗
不用,我很好。张丹丹轻声说,真的。
挂断电话,她谢绝了李萌送行的好意,独自走向校门。路过体育场时,一阵欢呼声吸引了她。篮球赛正进行到关键时刻,记分牌显示经济系对计算机系——和当年一样的对阵。
张丹丹站在看台最后一排,望着场上奔跑的身影。汗水、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