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着这话,眉头渐渐舒展:懂行啊你!老木头比新木头更耐久,这道理不少人都不懂。
他弯腰捡起块石头在地上划出几笔:照你这图,屋脊要高些,方便晒药;门面要宽,进出也便利。
苏蘅一边听一边记下重点,时不时插几句专业术语,听得周工头连连点头:这丫头,懂行。
谈妥之后,开工便提上日程。
黄昏时分,空地上已是热火朝天。
谢砚和苏蘅站在一角,手中握着夯土用的木槌,跟着几个泥瓦匠一起打桩。
夕阳洒在他们身上,拉长了影子。
汗水滑过额角,苏蘅伸手擦了一下,指尖却沾上了泥土。
谢砚见状忍不住笑了一声,伸手替她抹去污渍。
可下一秒,他自己却因踩到一块松动的碎石,整个人失去平衡,手掌重重磕在一块棱角分明的石板上,鲜血瞬间渗出。
哎!苏蘅惊呼一声,立即放下木槌,从随身药囊中取出止血粉。
她蹲下身,将谢砚的手掌小心托起,动作轻柔又利落,像是无数次给病人处理伤口那样熟练。
疼不疼她低声问。
谢砚摇头,目光却落在她低垂的睫毛上,心里忽然涌起一阵暖意。
你别动。她说着,又从袖子里抽出一段干净的布条,小心翼翼地为他包扎起来。
夕阳余晖洒在两人身上,映出两道依偎的身影。
那画面,像极了医馆门前那株双生杏树——根系相连,枝叶交错,虽各成一体,却早已难舍彼此。
这一夜,谢砚辗转难眠。
他躺在榻上,望着窗外的星月,脑海中全是苏蘅今日在工地上的样子:认真、坚定,还有那份藏不住的温柔。
他忽然意识到,原来不是他一个人在努力靠近,而是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早已走在同一条路上。
而这条路的尽头,或许并不需要太多言语。
只需要一个名字,一句承诺,一间药行,一家医馆。
以及,一个愿意与你一同筑梦的人。
新开的守诺药行立在青石板路尽头,门楣上挂着崭新的牌匾,墨色字迹还未完全干透,守诺药行·分号几个大字映着晨光,正对不远处的青芜医馆。
苏蘅抱着新采的当归走进去时,脚步一顿——柜台后摆着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棉袍,针脚细密,袖口绣着金银线勾出的云纹,正是她亲手织的那一件。
谢砚从里间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一卷账册,见她盯着棉袍,轻声道:我试穿过了,很暖。
苏蘅脸微微泛红,别过头不看他,却还是忍不住伸手摸了摸袖口的花纹,指尖拂过那一缕金线,像是抚过秋日晒暖的风。
你……你怎么会把它放这儿
总不能让我穿着它四处晒药。谢砚嘴角微扬,不过,倒是比我想的要合身。
外头传来脚步声,林婶牵着孩子进来,笑着道:谢掌柜,以后我家孩子看病抓药,可都得靠你俩一块儿了。
谢砚点头微笑,目光却落在苏蘅身上。她回望一眼,眼中满是温柔。
柳娘子也来了,提着一个竹篮,里面是一批特制的香囊,说是送给新开业的药行做贺礼。
我瞧着你们这儿药材多,蚊虫也多,这些香囊里加了驱虫草,挂上一两个,屋里清净些。
她说罢又凑近苏蘅,低声笑道:你那件棉袍,我也学着做了件给自己丈夫,没想到他也喜欢。
苏蘅掩嘴轻笑,仿佛看见了另一个温暖的小家。
整个白天,药行门前络绎不绝,有来取药的、送礼的、祝贺的,还有不少特意从邻镇赶来的病人。
陈阿公也在门口支起茶摊,笑呵呵地招呼客人:来来来,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