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议撤帘
,慈禧太后遂道。阎敬铭愣怔片刻摆了一下袍角,沉吟道:“臣无异议。臣是在想着该如何劳军是好。”
“此役非同一般。这么多年了,好歹也算替咱大清国挽回了些颜面,是该好好犒赏一下才是。”慈禧太后沉思了下,道,“你估摸着得多少银两?”
“臣正揣摩这事呢。粗略估计下来,少也得三百万左右银子。”
“前方打这么大胜仗,花几个钱无论如何也不过分的。”说话间,慈禧太后语音一转,“不过,今年这还有大半年头在后边呢。此时若是大手,日后倘有紧要事需用银子,只恐就──”“亲爸爸,”慈禧太后话尚未说完,光绪忍不住开了口,“这些银子儿臣以为万万省不得的。不说别的,单只就层层克扣这一条,最终落到兵士手里的银子又能有多少?”
“皇上所言甚是。”翁同龢,字叔平,江苏常熟人。咸丰朝状元,光绪八年入主军机,光绪十年随恭亲王奕䜣一同被罢免。不过,目下依然是光绪皇帝的师傅。闻听点头躬身道,“如若朝廷为这事再分斤掰两,不但不成体统,也有损朝廷颜面。”
“这些道理还用你们教我?”
“臣……臣不敢。”翁同龢犹豫了下,终跪倒在地,低声道。
慈禧太后两眼闪着寒光,细碎白牙咬着,良晌方恶狠狠道:“不敢?我这话未说完你便插口,还说不敢?你这个师傅是怎生做的?难道连这点起码的规矩都不懂吗?”
“臣一时唐突,还望老佛爷——”
“亲爸爸。”光绪皇帝望着有些反常的慈禧太后,忍不住站起身来跪倒在地上,徐徐道,“此事皆由儿臣所起,儿臣甘愿受罚。”
一场欢喜事没想到却节外生枝,众官兀自懵懂间,眼见光绪帝起身跪倒在地,忙纷纷跪在地上,叩头高呼:“老佛爷息怒。”慈禧太后颊上青筋不易察觉地抽动了下,冷哼一声:“不出力却能讨好的事儿谁不愿做?可也得量力而行才是!不怕一万但怕万一,若以后真急着银子用,你有何法子可想?”
“儿臣——”光绪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应对。
“没法子了?凡事多动动脑子,不要忘了,你是大清国的皇上,光凭意气用事,只怕祖宗创下的这点子基业迟早要送在你手里!”慈禧太后斜眼光绪,恶狠狠道了句。旋即长吁口气,定神吩咐道,“都起来吧。说说看,此事到底怎生处置?”“老佛爷深谋远虑,非做奴才的所能及。”庆郡王奕劻思量了阵,小心奏道,“依奴才之意,劳军之事既不能免,便将赏银折半。不过,可传谕各级将领不得随意克扣,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臣也是这个意思。”眼见慈禧太后瞅着自己,奕譞忙道。
“皇上,你呢?”
“儿臣无异议。”
“无异议便好。”说到这里,慈禧太后不无得意地冷哼了声,端杯微呷了口。满殿鸦雀无声,良久,但见她环视周匝,干咳两声道,“当初皇上年幼,为了保住祖宗留下的这份基业,应诸臣工坚请,我方挂了这帘子临朝听政,一眨眼十几年便过去了。想想这些年,虽不敢说有什么功劳,却也好歹没出什么岔子。如今皇上年岁也不小了,我寻思着过阵子便将这帘子撤了。”
寥寥几句话,却无异于平静的湖面上投下块千斤巨石。一时间乾清宫内直如开锅稀粥般热闹,有的凝眉深思,有的自言自语,亦有的两三人凑在一处窃窃私语,只光绪一人端坐在须弥座上,满脸都是掩饰不住的喜悦之色。盏茶工夫,只见庆郡王奕劻、军机孙毓汶等人一甩马蹄袖,跪地叩头道:“臣等恭请老佛爷收回成命。”
慈禧太后微微点了点头,开口道:“都起来吧。我一个女人家十几年来独撑这么大个局面,身子骨实在是乏透了,总不成你们愿意看见我累死在这椅子上吧?话说回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