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1章 昌都劝和的格达活佛遇害
佛的信徒,托他们赶回甘孜报信的。格达活佛遇害的噩耗令我和天宝同志无比悲痛。先遣支队的全体官兵也无不义愤填膺;誓为格达活佛报仇。

    格达活佛遇害的消息一经传出,全国处于一种震惊和悲愤之中。邓小平提出关于格达治丧问题的四项办法:

    (一)责成而庚省人民政府负责办理格达身后事宜;

    (二)委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张国华代表本会致祭;

    (三)拨治丧费一千万元(旧币);

    (四)在渝举行追悼会,责成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进行筹备事宜。

    在重庆,邓小平等八百余人参加了历时三个多小时的追悼大会。刘伯承写了三幅挽联,悼念格达。

    西康省人民政府拨治丧费一千万元(旧币),分别在雅安、康定、西昌三地同时举行追导悼会。并在白利寺为格达建立塔墓,以资纪念。

    十八军也在甘孜举行了有近两千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并举行公祭,全体列队举行绕灵仪式,群众反响极大。有人献上这样一幅挽联:

    为真理,身披袈裟入险境,纵出师未捷身先死,堪称高原完人;求解放,手擎巨桨渡金沙,虽长使英雄泪满襟,终庆康藏新生。

    后来,毛泽东把亲笔题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锦旗,连同100包藏茶,委派中央访问团和西南访问团直接送到白利寺,并慰问了格达活佛的亲属。

    格达活佛被害事件,是西藏地方当局坚持分裂祖国反动立场的一次大暴露。为了阻止我军进藏,他们费尽心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拙劣表演。在国际上,他们在英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怂恿下,继续制造西藏“独立”的舆论。对于中央发出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号召,他们采取了两面应付的手法:一方面,不公开拒绝谈判,于2月间派出一个“和谈代表团”,但却绕道印度,于4月初抵达加尔各答后,即长期滞留印度,虽经我驻印度使馆一再催促,却始终不去北京谈判,暗中则与帝国主义势力紧密勾结,企图拖延时日坐观时局变化;另一方面,则加紧扩军备战,将藏军原来14个代本扩充为1了个代本,并将其大部及征调的部分土兵约8000人,部署于昌都及周围地区,妄图凭金沙江之险,阻我军于江东。

    西藏当局不派代表去北京同中央谈判,却企图与我先遣部队建立某种“对话”关系,借此摸我们的底。6月8日,师部的同志收到昌都总督、噶伦拉鲁·次旺多吉送来的一信:

    甘孜

    解放军师长、委员鉴:

    遥闻二公已莅甘孜执行新政,实感庆慰。中藏情感仍应继续增进,彼此边疆尤须照旧维持和平。并望回示,借作准则,是所至盼,顺颂祺祉。

    西藏边使噶伦拉鲁

    藏历铁虎年四月初九日

    信写得文绉绉的,语气似也“客气”。可是他的“原则”立场却毫不含糊:把中央同西藏地方的关系称为“中藏关系”,把金沙江作为“彼此边疆”,自称“西藏边使”,完全是两国之间办外交的口气,看了令人又生气又好笑。师长对天宝同志说:“这是明目张胆地闹独立,就凭他这一封信,我们就师出有名了。”稍后,郄晋武和杨军同志在邓柯也先后收到拉鲁和藏军第3代本主官牟霞的来信,都是一个调子。经报请西南军区审查批准,师部分别写了回信,信中主要根据西南局制定的“十条”精神,宣传中央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并明白昭示:我各路进藏大军,业已准备就绪,正待命西进;昌都地方政府和驻昌都地区藏军有协助我军之责;希望他们认清时局,顺应潮流,择善而行,共襄义举,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我们虽然批驳了拉鲁等人的谬论,但措辞还是比较委婉的,体现了待之以礼、以理服人的精神。但我们的信送出后即再不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决战昌都:解放战争档案简介 >决战昌都:解放战争档案目录 > 第11章 昌都劝和的格达活佛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