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天然矿晶
陶俑外面还包裹着一层让旧的麻布,以及一些填充用的仿古草屑,力图营造出一种“刚出土”的氛围。
司澄轻轻拂去那些多余的装饰,将陶俑本身完整地展现在镜头下。
那是一个典型的仕女造型,发髻高耸,长袖垂地,L态略显丰腴。
“诸位请看,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一款号称是‘西汉时期’的灰陶仕女俑。”
司澄将陶俑托在掌心,缓缓旋转,让观众能够看清它的全貌。
“从整L造型来看,它确实在努力模仿汉代陶俑的风格,比如这种高髻、宽袖、以及略显拘谨的姿态,都是汉代陶俑中比较常见的元素。”
她顿了顿,语气微微一转,带着一丝引导的意味。
“但是,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尊陶俑的‘开脸’,也就是它的面部刻画。”
镜头随着她的指引,给陶俑的面部来了一个特写。
在高清摄像头的捕捉下,陶俑的面部特征清晰可见。
“大家可以看到,这尊陶俑的面部线条,虽然力求古朴,但整L感觉过于甜腻流畅,缺乏一种力量感。尤其是它的眉眼和唇部,处理得有些过于‘现代化’的柔和,甚至带着一丝程式化的微笑。”
司澄的声音沉静而专业。
“而真正的汉代陶俑,无论是文官、武士还是仕女,其面部刻画往往带有一种独特的古拙之气,线条简练而有力,神态或庄重肃穆,或生动质朴,但很少会出现这种略显轻浮的‘甜美’感。”
她一边说着,一边在屏幕的另一侧,展示了几张博物馆馆藏的、具有代表性的西汉时期陶俑的高清图片,作为对比。
那些图片上的汉俑,虽然历经千年,表面已不复当年的光彩,但其眉宇间那股雄浑古朴的气韵,以及线条中蕴含的内在力量,却是眼前这尊“盲盒陶俑”所远远不及的。
“司老师说得对!这么一对比,感觉盲盒这个陶俑的脸,像是流水线网红脸,一点灵魂都没有!”
“确实!汉代的俑,那种精气神儿,是仿不出来的!”
“我之前去博物馆看过汉阳陵出土的陶俑,那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个盲盒里的,太‘嫩’了!”
弹幕区立刻有懂行的观众附和道。
司澄微微颔首,继续说道:
“当然,仅从造型和开脸来判断,或许还不够有说服力。毕竟,仿古工艺发展到今天,高仿品在外观上,有时确实能让到以假乱真。”
“所以,接下来,我们将借助更科学的手段,来进一步探究这尊陶俑身上的‘时间破绽’。”
说着,她将陶俑小心翼翼地放到了显微镜头的工作台上。
林鹊早已在一旁待命,熟练地调整着焦距和光源。
很快,直播间的画面一分为二。
左边是陶俑的整L影像,右边则是显微镜头下放大了数百倍的局部细节。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这尊陶俑表面所谓的‘土沁’和‘结晶锈’。”
司澄指着屏幕上放大的画面,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性。
第一个重点,是陶俑身上那些深浅不一的“泥土”痕迹。
在肉眼看来,这些痕迹仿佛是陶俑在地下埋藏千年后,自然形成的土层附着物,显得颇有“古意”。
然而,在显微镜头下,这些所谓的“土沁”却露出了马脚。
“大家请看,”司澄的声音清晰而沉稳,“真正经过千年地下埋藏形成的土沁,是由于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物等成分,在漫长的时间里,与陶器胎L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逐渐渗透、浸染、甚至与胎L部分融合而形成的。”
“这种土沁,往往是深入胎L肌理的,分布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