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克服疲劳连续作战攻取外城,连攻内城全线受挫
会给整个战局带来莫大损失”——这也是许世友当时的想法。
于是,攻城指挥部当机立断。
立断的结果是:“撤”。
应该说,这是少数服从多数的结果。
应该说,这也是史实。
王宣著:《毛泽东之剑》:
攻城兵团领导权衡再三,决定后撤。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用电话分头给各纵队指挥员打招呼。
招呼打到9纵,卡壳了。聂凤智不同意:“现在怎么撤?我后边是平原。要撤,干脆撤到山里去算了。”
许世友气不顺:“你乱弹琴!谁叫你撤到山里去啦?”
许世友气呼呼,把话筒摔了。谭震林出来打圆场:“你们9纵有什么意见,马上研究报上来。”……
松植著《血色年华——聂凤智将军传》:
电话是兵团副司令王建安打来的,“老聂啊。”他有些斟酌地说:“看眼前的情况,前面的伤亡太大,是不是考虑先撤下,重新整顿整顿再打?”
“撤下?”聂凤智心头一震。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撤不得!”
……他回答得很明确:“撤不得!”
他说,我们现在已经占领了外城,攻到了内城如果要撤,就得撤到外城以外;否则,外城和内城之间是一大片开阔地,退往没有地方的山上,就势必得再来打一次这个外城,再来攻一次这片几里路宽的开阔地,那困难很难说一定比第一次攻击时小。再说,现在已经深夜11点,命令下到部队,部队接到命令后开始组织行动,天也就亮了;而大后天撤退,敌人的炮火正好追击,至少会有上千伤亡,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从时间上说也来不及。
这道理是能说服人的,王建安迟疑了。他支吾了一下终于说,这是许世友的意见。
“许司令的意见,我也是这个想法,请你转告许司令。”
不一会,许世友亲自来电话了:
“老聂啊,听说你不大愿意撤啊?”
“是啊,是不愿撤啊,撤不得啊……”
“同志啊,这是战争,战争动火是不行的!”
有人可能会认为,“战争动火”应该是属于象许世友这样一些“莽将”的事,而他居然这样规劝别人,不免惊怪。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尽管在战场上拼上了不愿撤下是常有的事,但那不属于将军或真正的将军。许世友不是“莽将”,而是一位真正的百战名将。他当然最懂得“战争不能动火”的真谛和取胜奥秘。
同样是百战名将的聂凤智,当然也是深谙处理。他怎么可能动火呢?
他极郑重地说:
“许司令,我确实不是动火,我也确定知道这是战争。要动火,我早动上了,早让人爬样子了。我确实是在经过冷静的分析和思考后,才这样认为的。”
接着,他就极精细给许世友算了一笔帐,他说,9纵从进攻茂岭山开始打到内城,已经伤亡了7000多人;如果现在撤回去,即使不算撤回途中估计会有的上千人伤亡,要想重新打回到内城,再牺牲7000多甚至再加上一倍,也不一定能做得到。
原因很简单:所谓“令可鼓而不可以泄”,一撤,部队的心理和士气必然受到影响;而在战争休整期间,王耀武就有了补充、调整和加强工事的可能;何况,经过这么一次教训之后,他再也不可能象这次这样一开始就被我们打得晕头转向。
许世友考虑的正是伤亡。
…………
被聂凤智这一“计算”,许世友也沉默了,面对同样的“伤亡”,“老聂”的计算显然是无法驳斥的。
……他让谭震林告诉聂凤智,还是希望他抓紧时间撤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