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勇敢加技术,攻坚战术开新局
备,只等装甲列车过来。
上午10点刚过,装甲列车真来了,杜福增命令炮手各就各位,一炮手在右侧做好击发准备,杜福增在左侧用望远镜通过火门口观察,当装甲列车进入右边标定点时,他下达了放的口令。
炮弹呼啸而出,装甲列车应声停止。
在大炮两侧单人掩体里的机枪射手高喊打中了,打中了。
没等敌人醒过神来,杜福增立即调整炮口瞄准了装甲列车上的两个炮塔,又连中两发。
三发三中。
四五分钟后,装甲列车发现了目标,才开始猛烈射击。在火力掩护下,又开来了一辆装甲列车,才把这打坏了的装甲列车拖走。从此,装甲列车再没有敢在这一带露面。
直接瞄准射击成了大炮的主要射击方法。李健说,因为我们的炮弹太少,如果用一般的间接射击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能抵近射击,直接瞄准,保证每一发炮弹都命中目标。炮弹对炮兵来说,比生命还宝贵。在当时,每一发炮弹都是战士用鲜血换来的。不要说在那时,就是以后打太原,炮兵旅打三发以上的炮弹,都要经过兵团首长批准。
在炮兵指挥员会议上,炮兵旅旅长高存信让大家讨论。
我们能不能抵近射击?
一些同志提出,这不同于野战,敌人火力强,又有工事,射击目标都标定了,抵近射击太冒险了吧?像我们这样的重炮,主要是打技术,应该放在后一点。
这是有道理的,一旦被敌人发现,这么重的炮,躲都躲不了,那损失就太大了。
大部分人认为,我们技术装备差,炮弹少,只有大胆抵近射击,才能发挥大炮的威力。一个年轻的指挥员说,我们炮兵要技术,但也应该要勇敢。
炮兵旅最后决定,抵近射击外市沟,同时做好防敌人突然袭击的准备。
野炮一连的战土小李说,上级决定就是对我的心眼儿,靠得近近的,给敌人来一个底朝天。老王说,这才过瘾呢,把炮推到敌人鼻子底下,一炮一个大炮楼。小高说,近战是对的,但我们要注意隐蔽地接近敌人,给敌人来一个措手不及。野炮连连长张得明说,小高讲得对,我们应利用夜暗的条件,从交通壕里把炮轻轻地推向敌人的前沿。我们不仅要靠勇敢,也要靠智慧。
7日的黄昏,炮兵旅的战士用布把牲口的四只蹄子全部用布包起来,战土嘴里咬着柴禾棍,怕出声音,神不知鬼不觉地又拉又推,走了一晚上,把大炮推到了距敌人前沿几百米的公路处,送进事先挖好的战壕里,把大炮埋入了地下,上面用大盖布蒙好,撒上土。再加上周围残存的断墙,根本看不出来这里有愤怒的炮火在等待着。第二天,敌人的飞机在上空转了一个圈又一个圈,却没有发现这个重炮阵地。
能打一万米的火炮就这样上了“刺刀”。
炮兵战士像对待一个重大的节日一样,准备着总攻的时刻。
下午4点,总攻的信号一来,埋伏了整整—天的炮兵战士迅速打开墙洞,掀开炮布,昂起了炮身。还没等敌人叫出声来,我们的重炮就响了,炮弹像急雨一样倾泻到敌人阵地上。炮兵连长李巨魁说,开炮就命中,就直接用炮筒打,百发百中,一点都不夸张,就五六百米的距离,再小的目标也跑不了。李连长说,打漕河时,更近,才50米,敌人的手榴弹都能扔到我们身上。我们不勇敢不行,我们连就3门九○加农炮,炮弹就那么几发,舍不得打,一发炮弹就相当于一户中农的家产。轰一响,—个中农破产了。我们炮兵爱炮弹如宝,怎么爱?就是近,只能一个—个都让它起作用。就是打太原,打了那么多天,一门炮也才打了30多发炮弹。
李巨魁说,华北解放战争这几年,炮兵没有不立功的连队,都是功臣连。
在一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