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长治新貌
沿步道曲折而行,外侧为彩绘廓壁,内侧山崖峭壁之上有岩洞3个,间深7.5米,两侧均深3米,三洞所倚石崖及洞穴均已彩绘,洞体华丽,分别供奉三大士神像。与东下侧的南崖宫遥相呼应。在滴谷寺正东半山腰处,有一神农洞,相传为神农氏尝百谷之所。洞口西向,在一天然青石上开凿而成。洞口高1.7米,宽约1米。洞内宽5.7米,深6米,高约3米。洞口左侧为一长方形石壁,似一天然石匾。洞外平坦,青草如菌,四周松柏掩映,若无人带领,很难寻觅置身洞中,一种对先祖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在玉皇顶半山腰处,有一天然洞穴,两面夹山、背山面谷,洞宽6米,深11米,内套一小洞,洞壁玲磁泛光,洞内有石刻五处,保存清晰,特别是宋代秘书监知军府事陈述古纪游题刻的“述古行之”、“述古游子”、“宋治平仲”等,字体流畅,雕刻苍劲,犹若石纹。老顶山除了这众多的岩洞外,还有一处“寒泉绝胜”。在滴谷寺村老顶山乡政府办公楼下,有一股甘甜的清泉,洞口固额上嵌清朝所留楷书“古寒泉”。古寒泉即百谷泉,亦名神农泉。《潞安府志》称:“百谷泉在百谷山神农庙前,砾石涌泉,寺僧引为优流,注为塘,由蛹口飞下大垫,注石子河,味甘。”洞口有宋代风格的浮雕龙头,泉口雕有卧龙。龙嘴开张,下为圆形石凿小井,布局招巧。众贫寒泉列为古潞郡八景之一,流传至今传说甚多。及具钱表性的是:初建柏谷寺时,石龙嘴里滴谷不断,不紧不慢,长流不息,恰好可供全体工匠僧人所用,就将竣工时,在龙嘴边接谷的小和尚渐感单调,便用木樟在龙口里捅了几下,只见龙嘴内突然飞出十对白鸽。从此龙嘴不再滴谷,只有一股渭细的泉水流出来。白鸽落在壶关境内,将一座山峰变为白山。

    南涅水石刻造像馆

    长治市古代的雕刻艺术在全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沁县的南涅水石刻造像,更是盛名远扬。

    南涅水刻造像馆坐落在距沁县县城西南一里多的笔峰山上。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为仿明、清建筑,以中轴线坐北朝南分三所院落,即群佛宫、铜碑林、万像馆,内设碑林殿、佛塔殿、石峰殿等。

    馆内的文物以南涅水石刻造像为主。1959年,在县城东北的南涅水村,出土窑藏石刻造像1126件。据碑文记载,这批石刻造像上自北魏永平元年(508年),下至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积累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六个朝代的民间石雕艺术珍品,题材大多以佛教活动为主。造像多为迭落塔形,即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块叠垒成塔形,为国内稀有。

    石刻分为碑文石刻、造像石塔、个体造像三大类型。

    碑刻信要是作题记用的,有文像并刻和纯文石刻两种,都是北魏永平三年至北宋天圣九年积累的民间石刻艺术品。

    造像石塔的石刻多为平面正方形和锥形,每组5-7块组成,都叠垒成塔形,每块石刻周围都雕有佛龛,龛内有佛像。每龛内除一佛像外,还分别衬有数目不等的菩萨、僧侣、力士。造像或行、或立、或坐、或思,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佛龛用龙首和各种花卉图案装饰。图案奇出多变,同是用龙首拱装饰的,龙首取势却变化多端,有的垂首汲取,有的昂首欲飞,有的逍遥平视,有的怒欲吞云,有的嬉戏吐雾,有的口衔佩玉垂穗……

    个体造像共50尊,大小不一,大的高3米余,小的仅0.3米,分佛、菩萨、罗汉三种。造像的衣着、形体、形态刻画得细腻、逼真、生动。造型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珍宝。

    石刻馆还珍藏首《陶贴珍刻》,为东晋学者陶渊明手书“似古杂诗”十二首玉石石刻。馆中还陈列着康熙临摹的宋朝书法家米芾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决战长治:解放战争档案简介 >决战长治:解放战争档案目录 > 长治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