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人愿意学,我浑身都是劲。李秀兰笑着说,眼中闪烁着光芒。

    然而,帕金森症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李秀兰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精细的刺绣变得越来越困难。有一次,她不小心刺破了手指,鲜血染红了正在制作的绣球。

    妈,您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林小满心疼地说,教学可以由我来负责,您专心指导核心技艺就可以了。

    李秀兰摇摇头:不行,我要亲眼看到这些孩子们学会真正的蓝绣球技艺。这是你外婆的心愿,也是我的责任。

    林小满知道无法说服母亲,只好暗中调整教学计划。她将李秀兰的讲解录下来,整理成视频,方便学员反复观看。同时,她自己也刻苦练习刺绣,希望能尽快掌握更多技巧,减轻母亲的负担。

    一天,林小满正在教学员辨认不同种类的蓝草,李秀兰坐在一旁安静地观察。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勾勒出一幅慈祥的画面。

    妈,您看小王学得多认真。林小满指着一位年轻学员说。

    李秀兰点点头:这孩子有天赋,悟性很高。她上次做的那个绣球,针脚已经很整齐了。

    是啊,她还说想把蓝绣球和现代服装设计结合起来呢。林小满笑着说,我相信,她会让蓝绣球焕发新的生机。

    李秀兰看着忙碌的学员们,眼中满是欣慰:看到这些孩子,我就知道蓝绣球后继有人了。你外婆若在世,一定会为你感到骄傲。

    林小满心中一暖,轻声说道:妈,您也是我的骄傲。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蓝绣球。

    李秀兰拉过女儿的手,轻轻抚摸:是你让我看到了希望,是你在坚持传承这份技艺。其实,我曾经担心你会嫌弃这门老手艺,没想到你不仅接受了,还做得这么好。

    因为这是我们的根啊。林小满握紧母亲的手,没有蓝绣球,就没有今天的我。

    傍晚时分,母女俩并肩坐在院子里,看着学员们收拾工具,准备离开。夕阳的余晖将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时间的延续。

    妈,我想在镇上办一个蓝绣球展览,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林小满突然说道。

    李秀兰眼中闪过惊喜:好主意!我们可以展示蓝绣球的历史、制作工艺,还有学员们的作品。

    是的,我还想邀请媒体来报道,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故事。林小满兴奋地说,我相信,会有更多人被蓝绣球吸引的。

    李秀兰点点头,眼中满是期待:那我们就开始准备吧。不过,你得答应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我答应您,妈。林小满坚定地说,不仅是蓝绣球,还有您教给我的坚持和执着,我都会一直传承下去。

    夜幕降临,院子里挂满了已经完成的蓝绣球,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林小满看着这些作品,仿佛看到了外婆和母亲忙碌的身影,也看到了自己和学员们忙碌的未来。

    蓝绣球,这承载着三代女性心血的手艺,正在这个宁静的小镇上焕发新的生机。它不仅是一件手工艺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延续。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林小满明白,唯有坚守初心,才能让传统真正活在当下;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文化永续传承。而这,正是母亲教给她的最宝贵的人生课程。

    蝉鸣最盛的七月,老宅天井里突然冒出几百盏蓝染灯笼。林小满蹲在葡萄架下调试投影仪,将《天工开物》里的水运仪象台图纸投射在晾晒的棉麻布上。李秀兰拄着缠满蓝丝带的竹杖,正将学员们送来的蓝染布包系在柿子树上——每只布袋都装着不同年份的蓝靛样本,像一串凝固的时光胶囊。

    镇文化站的老周说明天要来拍纪录片。林小满擦着汗,手机突然震动,文旅局长发来二十个网红的名单,他们想直播展览布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母亲的蓝绣球简介 >母亲的蓝绣球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