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据恢复软件我下载好了。
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个薄荷绿的U盘,我儿子在硅谷搞IT,这是他教我的。
说话时,她耳后的珍珠耳钉轻轻晃动,和她身上若有若无的茉莉香混在一起,让实验室般冰冷的焦虑感渐渐消融。
当我们把记录仪连接上笔记本,进度条卡在79%不动了。
周梅托着下巴盯着屏幕,突然指着报错提示:这里说文件头损坏,会不会像鱼钩挂底,得从源头找问题
她的比喻让我灵光乍现——或许可以用高能物理中修复探测器数据的冗余校验算法!
键盘敲击声在晨光里此起彼伏。
周梅安静地削着鱼饵,偶尔递来温水,或是指着窗外:看,鹭鸶飞过去了。
当恢复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朝阳正刺破云层,金色的光洒在她惊喜的笑脸上,我第一次发现,她笑起来左边有个浅浅的梨涡。
但平静很快被打破。
钓鱼论坛上,一条名为打假!物理学博士钓鱼数据造假的帖子突然置顶。
发帖人渔界老炮晒出对比图,质疑我的数据曲线完美得不符合自然规律,评论区瞬间被骗子博眼球的骂声淹没。
别管他们。周梅把热茶推到我面前,茶水里枸杞沉沉浮浮,你第一次来湖边,连竿三条鲫鱼的时候,那个戴鸭舌帽的男人就一直盯着你。她翻开泛黄的钓鱼笔记,夹着张偷拍的照片——照片边缘模糊,却清晰拍到论坛爆料人的鸭舌帽反光。
我攥紧手机,指节泛白。
周梅突然起身,从后备箱搬出个铁盒:这里面是我十年的钓鱼记录,天气、水温、鱼获,都有。
她的眼神坚定,拿去用,真正的数据从来不怕对比。
暮色四合时,我抱着沉甸甸的铁盒离开。
后视镜里,周梅的身影越来越小,却像定海神针般扎在心底。
回家路上,我打开铁盒,除了密密麻麻的记录,还有张字条:小林,科研是追星星,钓鱼是捞月亮,可不管追还是捞,都得相信光。
窗外的风灌进车里,带着湖水的腥甜。
我知道,这场数据危机远未结束,但至少,我不再是孤军奋战。
在破解鱼群密码的漫漫长路上,周梅递来的不仅是恢复的数据,更是一份跨越年龄与专业的信任与陪伴。
4
真相浮现
铁盒里的纸张带着岁月的陈旧气息,周梅十年的钓鱼记录工整得如同实验报告。
我将她手写的数据逐条录入电脑,发现其中藏着惊人的规律——
每月初三、十八的潮汐变化,竟与鲈鱼的觅食高峰期高度吻合,这和我用流体力学模型推导的水流扰动结论不谋而合。
你看这个。周梅指着某页笔记,铅笔标注的暴雨后鲶鱼靠岸旁,画着歪歪扭扭的水流示意图,我总觉得水里的动静和刮风下雨有关系,就像......
她突然顿住,耳根泛红,像你们说的什么场
力场!我激动得差点打翻水杯,水体环境就是一个复杂的力场,气压、水流、温度都是变量!
灵感如粒子对撞般迸发,我抓起笔在白板上飞速演算,公式与图表交织成网。
周梅安静地坐在一旁削苹果,果肉的清香混着茉莉香,在晨光里晕染开来。
当我们把两组数据交叉验证时,奇迹出现了。
原本波动剧烈的鱼群活跃曲线,在加入潮汐参数后,竟呈现出惊人的规律性。
周梅的手指轻轻点在屏幕上:这里,2018年7月12日,我钓了十七条鲫鱼,那天正好是小暑,气压......
她的声音突然哽咽,我这才发现她眼眶泛红。
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