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时空里,永远地在一起了。

    16

    拆迁过程中发现了尸体,警方自然要介入调查。

    亲子鉴定书摊在桌上,医生推了推眼镜:林女士,您其实是林春梅的生物学女儿,陈念是您的同母异父姐姐。

    报告显示,祖母的

    DNA

    与我无血缘关系,而姑姑的骸骨线粒体基因与我完全匹配。

    原来

    1978

    年姑姑被强迫堕胎时,祖母夺走了幸存的胎儿——也就是我,对外宣称是自己生育的幺女。

    而陈阿婆的丈夫陈建军,就是祖母日记里的二流子。

    档案里那张盖着光荣军属的照片突然有了温度——1978

    年的秋天,穿着护士服的陈阿婆站在镇医院走廊,手里抱着的不仅是陈念,还有刚从引产钳下抢救出来的我。

    迁坟时突降太阳雨,雨水在新墓碑前积成小水洼。

    水洼里映出

    1978

    年的场景:

    15

    岁的姑姑躲在槐树后哺乳襁褓中的我,陈阿婆抱着满月的陈念从井边经过,两个婴儿同时啼哭。

    姑姑想伸手触碰陈念,却被远处赶来的祖母一棍打在肩上。

    妈妈看,女儿指着水洼,她们都在笑。

    两个婴儿的哭声化作鸽哨,穿透四十年光阴。

    17

    二十年后。

    女儿诊室的落地窗前挂着串风铃,由

    47

    艘糖纸船穿成。

    穿蓝条纹衫的小男孩盯着船底的日期:姐姐,为什么写到

    1980

    年就不写了

    因为那天星星船载着念念姐姐去了新的星系。

    女儿打开投影仪,天花板上浮现出井台的星轨——那是她用三维扫描仪记录的拆迁前夜星空,每颗星都对应着姑姑日记里的日期。

    我在候诊区翻阅《创伤遗传学》,最新研究显示表观遗传标记会通过线粒体传递。

    当指尖划过代际创伤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章节,窗外飘来槐花香气。

    穿碎花裙的少女们正对着贞节井咖啡馆的招牌拍照,她们的裙摆掠过井台石缝里新生的蒲公英,那些绒毛般的种子,终将飘向比星空更远的地方。

    妈您看!女儿的声音打断思绪。

    诊疗室的白墙上,糖纸船的投影与患者画的曼陀罗重叠,形成螺旋上升的光带。

    在光带的最深处,我看见三个小女孩手拉手奔跑——穿碎花衫的抱着红皮鞋,穿红皮鞋的攥着橘子糖,穿白裙的举着萤火虫灯笼,她们踩碎的阴影里,正开出成片的蓝色鸢尾。

    (完)

    后记:

    本故事原型取自南方某古镇的贞节井传说,当地曾有少女因婚前怀孕被沉塘,井口现已成为网红打卡点。

    当我看到游客在井边拍照时,突然意识到:有些苦难被消费为风景,而当事人永远困在井里。

    尽管故事充满黑暗,但每个章节都埋着糖:姑姑折的糖纸船、陈念攥的水果糖、女儿画的小薇。

    糖是甜的,也是脆弱的,正如女性的希望常常微小却坚韧。

    最终让三代女性在槐树下分糖,是想证明:即使伤口永远存在,我们仍有分享甜蜜的能力。

    写完这个故事时,我特意去了那口贞节井。

    井台已被改造成咖啡馆,菜单上有款饮料叫井中星。

    我看见穿碎花裙的女孩们在拍照,她们不知道脚下的砖缝里,或许还埋着未被倾听的故事。

    但没关系,总有人会记得。

    就像故事里的小薇,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照片里的姑姑简介 >照片里的姑姑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