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啪地掉落在地。她踉跄着扶住木架,泪水夺眶而出,分不清是喜是忧。

    然而,朝堂上的暗流并未因战功平息。枢密使文彦博拄着象牙笏板进谏:曹评虽立战功,但私通公主之罪不可赦。赵祯握着奏章的手青筋暴起,目光扫过殿下默不作声的徽柔——她近日为筹备军资,已熬得形容憔悴,眼底乌青浓重。

    当夜,徽柔再次长跪于福宁殿前。寒夜霜重,她的裙摆很快被冻在青砖上,却仍高声道:若父皇执意棒打鸳鸯,女儿愿辞去公主封号,与曹评浪迹天涯!殿内传来瓷器碎裂声,良久,赵祯沙哑的声音传来:明日……让曹评入宫吧。

    次日,曹评身着沾满尘土的征袍,在垂拱殿外摘下头盔。阳光穿透他凌乱的发丝,脸上的血痂与伤痕未愈,却掩不住眼中的坚毅。他重重叩首:臣愿以余生守护公主,更愿为陛下平定边疆,若违此誓,万箭穿心!

    赵祯凝视着这个曾让他震怒的年轻人,想起徽柔昨夜决绝的模样,又忆起他在战报中以死报国的亲笔批注,终于长叹一声:朕准了。但你须立下军令状,三年之内,安定西北。

    大婚那日,汴京城万人空巷。徽柔头戴九翚四凤冠,霞帔上的金线牡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当曹评骑着披红挂彩的高头大马,在喧天锣鼓中踏入宫门时,她隔着红盖头,听见自己剧烈的心跳声。交杯酒洒在喜帕上,晕开两朵小小的红梅,正如他们历经磨难却愈发炽热的爱情。

    婚后,曹评果然兑现诺言,每年半数时日驻守边疆。徽柔则在宫中协助赵祯推行新政,她设立谏言箱广纳民意,又改革科举增设算学、农学等科目。每当夜深人静,她便坐在书房,就着烛火为曹评缝制冬衣,针脚细密得如同他们对未来的期许。而曹评寄回的战报结尾,总会多写一句:待凯旋日,共赏长安花。

    6

    皇太女立,君临天下

    嘉祐末年的汴京,残阳如血,将宫墙染成暗红色。赵祯斜倚在龙榻上,剧烈的咳嗽震得绣着金龙的锦被微微起伏,望着侍立在旁的徽柔,浑浊的眼中满是欣慰与不舍。自三年前旧疾复发,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而徽柔愈发成熟稳重,处理政务时尽显帝王之姿,让他萌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念头——立皇太女。

    data-faype=pay_tag>

    消息一经传出,朝堂顿时炸开了锅。文德殿内,争吵声此起彼伏。保守派大臣王珪挥舞着笏板,言辞激烈:陛下!自古以来,从未有女子继承大统之先例!祖宗礼法不可废,江山社稷怎能托付于妇人之手此言一出,御史中丞等一干老臣纷纷附和,大殿内反对之声如潮水般涌来。

    徽柔身着朱红翟衣,立于殿下,神色镇定自若。待众人稍作停歇,她上前一步,声音清亮而坚定:诸位大人,治国安邦,不在于性别,而在于才能与德行。昔有武曌称帝,开创‘政启开元’之盛世;今我大宋,内忧外患,若因循守旧,何以保百姓太平说罢,她命宫人呈上一摞厚厚的奏折,这些是我参与修订的《青苗法》《市易法》试行成效,自推行以来,百姓赋税减轻,国库收入增加,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反对者仍不罢休。枢密使韩琦虽认可徽柔的才能,却也忧心道:公主聪慧过人,臣等皆知。但女子称帝,恐遭天下非议,引起朝局动荡。面对质疑,徽柔并未急于反驳,而是躬身行礼:琦公所言,柔儿铭记于心。柔儿愿以三月为限,巡游各州,倾听百姓心声,若不能服众,甘愿放弃。

    次日清晨,徽柔带着一队侍卫,轻车简从,踏上了巡游之路。她一路深入民间,在应天府,她走进农田,与老农一同插秧,询问赋税是否过重;在扬州,她暗访漕运码头,惩治了一批贪污受贿的官员;在杭州,她召开茶商座谈会,倾听他们对商业政策的建议。每到一处,她都认真记录百姓的诉求,还亲自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清平乐之柔倾天下简介 >清平乐之柔倾天下目录 > 第一章